小儿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R730.26

基金项目: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hood Yolk sac tumor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卵黄囊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61例小儿卵黄囊瘤临床病理资料回顾分析,部分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男36例,女25例,发病年龄出生~14岁,平均 22.3月;<3岁的占 78.7 %。性腺内39例,性腺外22例。镜下病理形态多样,以内胚窦结构(SD小体)最具特征性,但并非每例都能见到,网状结构、玻璃样小体、微囊结构及腺样结构在所有病例均可见到 ,常伴有出血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FP+,AAT+,CK+,HCG-,PCNA+,P53+。结论:小儿卵黄囊瘤多为单一成分的卵黄囊瘤,常见于睾丸(占54.1%),预后较成人好。性腺外卵黄囊瘤主要位于骶尾部(20/22例),且多为女性(18/20例),预后较差 。诊断卵黄囊瘤时不必过分强调SD小体的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

    Abstract:

    No abstract available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武海燕, 陈大庆, 唐英姿, 刘向前.小儿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4):348-350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03-04-25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
您是第位访问者
ICP:湘ICP备17021739号-4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