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2(04):241-243.
摘要:目的:研究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及Foxp3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再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21例慢性再障(CAA)、9例急性再障(SAA)和1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外周血Treg细胞的比例变化,并用RT-PCR方法检测其外周血中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SAA和CAA组患儿外周血中CD4+T细胞百分比、CD4+CD25+、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SAA组低于CAA组(P<0.05);相关基因FoxP3 mRNA在SAA患儿外周血中呈低表达(0.47±0.08)%,明显低于对照组(0.71±0.12)%和CAA组(0.68±0.14)%,P<0.05。结论:再障患儿外周血Treg细胞和Foxp3 mRNA表达减低,可能在再障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且SAA表达低于CAA,有望用于再障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41-243]
张伟令 , 张谊 , 黄东生 , 王一卓 , 朱霞 , 洪亮 , 李萍 , 张品伟 , 周燕
2010, 12(04):244-247.
摘要:目的:探讨大剂量化疗结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神经外胚层来源晚期实体瘤的疗效。方法:选择神经外胚层来源的肿瘤患儿23例,平均年龄5.8±3.5岁。移植前化疗8.0±4.3疗程。其中IV期神经母细胞瘤20例,移植时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7例,处于肿瘤进展期4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2例,移植期间为完全缓解。视网膜母细胞瘤1例,移植时部分缓解。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手术切除,然后进行APBSCT。结果:①20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中,19例移植后造血功能获得满意重建,重建时间为16.5±0.9 d。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5.8月。移植前获完全缓解的患儿生存率为100%,部分缓解患儿为57%,进展期患儿为0(P<0.05)。3组15.8月总生存率67%。②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随访6个月获完全缓解。③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患儿于术后5~8个月原发灶复发,1年内均死亡。结论:大剂量化疗结合APBSCT治疗神经外胚层来源实体瘤,在移植前达到完全缓解者可取得较好疗效,部分缓解者可提高缓解率。其中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预后最差,即使在完全缓解时移植死亡率仍高。[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44-247]
2010, 12(04):248-251.
摘要:目的:应用心肌矢量应变力和应变率成像技术(VSI)对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进行研究。方法:VSI技术检测32例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及3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结果:①纵向应变率收缩期峰值(LSRs)比较:治疗前左心室9个节段LSRs值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6个节段LSRs值低于正常对照组,9个节段LSRs值高于治疗前。②径向应变率收缩期峰值(RSRs)比较:治疗前8个节段RSRs值较正常对照组减低;治疗后1个节段的RSRs值低于正常对照组,5个节段RSRs值高于治疗前。③圆周方向运动速度收缩期峰值(CVs)比较:治疗前6个节段CVs值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1个节段低于正常对照组;3个节段CVs值高于治疗前。结论:VSI技术能够准确、全面地评估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对川崎病的治疗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48-251]
2010, 12(04):252-255.
摘要: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和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 (glycogen phosphorylase isoenzyme BB , GPBB)在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伤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64例窒息患儿为研究对象(轻度窒息39例,重度窒息25例,其中心肌损伤30例,非心肌损伤34例),以25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NT-proBNP 和GPBB水平,同时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I、心电图、X线胸片等。结果:心肌损伤组血浆NT-proBNP 和GPBB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和对照组(P<0.01)。重度窒息组血浆NT-proBNP 和GPBB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窒息患儿血浆NT-proBNP 水平与GPBB、CK-MB、CK、LDH呈显著正相关(P<0.01);GPBB水平与CK-MB、CK、LDH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NT-proBNP 和GPBB均可作为窒息新生儿早期心肌损害的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NT-proBNP 和GPBB对于早期发现窒息合并心肌损伤、判断病情程度、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52-255]
2010, 12(04):256-258.
摘要:
目的:评价左乙拉西坦(LEV)添加治疗4岁以下小儿难治性癫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对112例不同发作类型的难治性癫癎患儿进行LEV添加治疗,原抗癫癎药物继续服用。起始剂量为每日10 mg/kg,每1~2周增加上述剂量一次,3~4周加至目标剂量每日20~40 mg/kg,分2次服用,随访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全部病例平均随访时间13月(6~22月)。完全控制14例(12.5%),有效43例(38.4%),总有效率50.9%;无效53例(47.3%),加重2例(1.8%)。主要不良反应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异常(烦躁、睡眠时间减少、夜惊)、乏力、嗜睡及胃肠道反应。大多数患儿均可耐受,仅3例因此停药。结论:LEV作为添加治疗4岁以下儿童的难治性癫癎有确切的疗效,良好的耐受性,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56-258]
2010, 12(04):259-261.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发作后急性期海马体积的变化。方法:对30名FC(15例复杂性,15例单纯性)患儿惊厥发作后48 h内行头颅MRI检查,进行海马体积测量,并与正常儿童比较。结果:对照组右侧海马平均体积较左侧大(P<0.05)。FC组的左右侧海马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C组左右侧海马平均体积分别为2.03±0.25 和2.18±0.21 cm3,均较对照组的1.90±0.24 cm3和1.97±0.20 cm3增大(P<0.01)。复杂性FC与单纯性FC患儿左右侧海马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C发作后急性期海马体积增大;复杂性FC和单纯型FC患儿急性期海马体积改变无明显差异。[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59-261]
单庆文 , 经承学 , 王琳琳 , 吕自力 , 唐清 , 云翔 , 连淑君
2010, 12(04):262-266.
摘要: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儿童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的易感性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测序方法,对100例慢性胃炎及32例十二指肠溃疡儿童和102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MMP-9 基因-1562C/T多态性进行检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胃黏膜MMP-9 mRNA的表达。结果:MMP-9基因-1562 C/T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别。在慢性胃炎组中,C/C基因型携带者发生Hp感染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C/T+T/T)携带者的3.1倍。MMP-9 基因-1562C/T多态性不影响MMP-9 mRNA在胃黏膜中的表达水平。结论:MMP-9 基因-1562C/T多态性与儿童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无相关性,该基因位点的C/C基因型携带者可能与Hp易感性相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62-266]
2010, 12(04):267-271.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部分地区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cagA、vacA、iceA的基因亚型,探讨其与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5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确诊Hp感染59例患者的胃黏膜组织,分别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agA、vacA和iceA基因;病理检查胃窦黏膜炎症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胃窦黏膜IFN-γ 和IL-4的含量。结果:cagA基因单独检出率为65%(37/57),vacAs1/m1单独检出率为19%(11/57),vacAs1/m2单独检出率为40%(23/57),iceA1单独检出率为63%(36/57),iceA2单独检出率为19%(11/57),9%(5/57)的菌株iceA1 和iceA2均阳性。不同基因型菌株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菌株与胃窦黏膜炎症的严重程度无关(P>0.05)。不同基因型菌株感染的胃窦黏膜IFN-γ、IL-4的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A/vacAs1/m2/iceA1为上海部分地区儿童中Hp的优势基因型。除了菌株因素外,宿主基因多态性、环境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67-271]
2010, 12(04):272-274.
摘要: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变化的意义及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效果。方法:取无症状CMV感染患儿16例,CMV肝炎患儿52例(其中肝炎型31例,淤胆型21例)及正常对照20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vWF水平。肝炎型及淤胆型患儿分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组(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比较治疗前后D二聚体和vWF变化。结果:(1)CMV肝炎患儿的D二聚体和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症状CMV感染组(P<0.01),且淤胆型肝炎患儿的D二聚体和vWF水平明显高于肝炎型患儿(P<0.01);(2)CMV肝炎患儿治疗后D二聚体和vWF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3)CMV肝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组患儿治疗后D二聚体和vWF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检测CMV肝炎患儿D二聚体和vWF水平有助于及早对肝损害情况作出判断。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可以降低血浆D二聚体和vWF水平,可能对CMV肝炎肝损害有保护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72-274]
2010, 12(04):275-277.
摘要: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变化。方法:酶联免疫方法检测4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4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不伴喘息患儿、其他病原菌感染肺炎40例(普通肺炎组)及4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血清IL-13和TNF-α的浓度。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L-13、TNF-α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普通肺炎组;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者的IL-13、TNF-α的水平分别为214.6±67.2 ng/L,0.55±0.13 ng/L,高于不伴喘息者(189.6±52.1 ng/L, 0.42±0.16 ng/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IL-13、TNF-α浓度增高可能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导致喘息样发作中起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75-277]
2010, 12(04):278-279.
摘要:目的:了解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相关泌尿系结石患儿的预后情况。方法:用B型超声检查泌尿系统,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相关泌尿系结石患儿共47例进行定期随访。结果:研究随访至6个月时,36例(77%)患儿的泌尿系结石自行排出,仅有7例泌尿系结石仍然存在,失访4例,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合并症;泌尿系结石的排出与暴露于污染奶粉中三聚氰胺量和时间无关,但与结石部位有关;男童泌尿系结石自行排出时间比女童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相关泌尿系结石患儿的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的泌尿系结石可以自行排出。[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78-279]
刘抗寒 , 周巧玲 , 敖翔 , 汤天凤 , 洪学敏 , 包瑞兰
2010, 12(04):280-283.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高糖对肾小管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及安体舒通(spironolactone,SP)对其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分成低糖组(5 mmol/L葡萄糖的DMEM)、高糖组(25 mmol/L葡萄糖的DMEM),SP组(25 mmol/L葡萄糖的DMEM+10-7mol/L安体舒通)。采用细胞免疫化学、RT-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TLR4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同时取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高糖组培养6 h TLR4 mRNA出现表达增高,24 h仍高于低糖组;SP组TLR4 mRNA明显低于同时期高糖组的表达,但仍高于低糖组。高糖组培养24 h TLR4蛋白较低糖组升高,48 h TLR4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SP组TLR4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同时期高糖组表达,但仍高于低糖组。高糖组IL-6、TNF-α较低糖组明显升高;而SP组IL-6、TNF-α高于低糖组,但明显低于高糖组。结论:高糖促使NRK-52E细胞的TLR4的表达上调,TNF-α、IL-6等炎性因子表达升高,TLR4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微炎症反应;安体舒通可通过下调TLR4表达水平,减少相关炎症介质的生成,这可能是其在糖尿病肾病中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80-283]
伍根峰 , 贺湘英 , 李琪 , 徐静 , 肖群文 , 齐志业 , 梁琨
2010, 12(04):284-286.
摘要:目的:有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减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与神经元局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缺乏有关。该研究探讨左旋三碘甲状腺原氨酸(L-T3)对新生小鼠兴奋毒性脑损伤后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方法:5日龄ICR种小鼠71只,用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IA)建立兴奋毒性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n=14,脑内及腹腔注射PBS 10 mL/kg)、IA组(n=14,脑内注射IA+腹腔注射PBS 10 mL/kg)、低剂量T3组(n=14,脑内注射IA+腹腔注射L-T3 0.2 μg/kg)、中剂量T3组(n=15,脑内注射IA+腹腔注射L-T3 0.5 μg/kg)、高剂量T3组(n=14,脑内注射IA+腹腔注射L-T3 1 μg/kg)。腹腔注射时间为小鼠脑内注射后1、24、48、72、96 h。小鼠于生后第33、34天进行Y-迷宫分辨学习实验。结果:PBS组、IA组、低、中、高剂量L-T3组小鼠学会所需次数分别为15.0±4.7、21.3±6.3、20.5±6.0、21.0±6.5、15.8±4.5,高剂量L-T3组小鼠“学会”所需次数明显低于IA组和中、低剂量L-T3组(P<0.05);记忆正确率分别为(90.7±7.3)%、(79.3±10.0)%、(77.9±14.2)%、(80.7±12.2)%、(91.4±9.5)%,高剂量L-T3组小鼠记忆正确率明显高于IA组和中、低剂量L-T3(P<0.05)。结论:高剂量L-T3(1 μg/kg)能促进兴奋毒性脑损伤小鼠的学习记忆行为。[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84-286]
2010, 12(04):287-289.
摘要:目的:研究哮喘大鼠气道重塑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尾加压素 Ⅱ(U-II)含量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32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2周组、哮喘4周组和哮喘8周组,每组8只。以卵清白蛋白(OVA)致敏与激发建立哮喘大鼠气道重塑模型,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大鼠支气管壁总面积和平滑肌面积,计算单位基底膜周径(Pbm)的支气管壁厚度(Wat)和平滑肌厚度(Wam),ELISA法测定血清和BALF中U-II的含量。结果:哮喘各组Wat及Wam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哮喘组血清和BALF中U-II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哮喘8周组血清和BALF中U-II含量显著高于哮喘4周组和哮喘2周组(P<0.01),哮喘4周组也显著高于哮喘2周组(P<0.01)。各组大鼠BALF中的U-II含量与Wat及Wam呈正相关,BALF与血清中U-II含量亦呈正相关。结论:哮喘大鼠气道重塑血清和BALF中U-II含量增加;且U-II含量的变化与气道重塑相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87-289]
2010, 12(04):290-292.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中药黄芪甲甙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表达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和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其生物学特性,用MTT法检测黄芪甲甙对MSCs增殖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及黄芪甲甙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成功分离出大鼠MSCs,有干细胞因子(SCF)、血小板生成素(TPO)、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不表达白介素-3(IL-3);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甲甙与MSCs共培养24、48、72 h后,以200 mg/mL黄芪甲甙组72 h增殖作用最明显(P<0.05);RT-PCR分析示黄芪甲甙培养组MSCs分泌SCF mRNA高于未加黄芪甲甙的对照组(P<0.01),其余细胞因子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甲甙能促进MSCs体外增殖,并可以诱导和促进MSCs分泌SCF,这可能揭示了其促进MSCs增殖和分化的部分机制。[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90-292]
2010, 12(04):298-300.
摘要:
无
2010, 12(04):301-302.
摘要:
无
2010, 12(04):303-305.
摘要:无
2010, 12(04):308-309.
摘要:无
2010, 12(04):310-310.
摘要:无
2010, 12(04):311-312.
摘要:无
2010, 12(04):313-315.
摘要:无
2010, 12(04):316-320.
摘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