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12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临床研究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内感染的调查

      2010, 12(2):81-84.

      摘要 (6301) HTML (0) PDF 1.04 K (1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内感染(简称院感)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其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防治,降低NICU院感发生率。方法:2006年2月至2007年1月收入我院NICU住院时间48 h以上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关资料,计算院感发生率,多因素回归分析调查其危险因素。结果:入选患儿共计1 159例,院感发生共计169例次,发生率为14.58%,日感染率为19.52‰,肺部感染率为7.94%,居首位,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为每1 000个呼吸机使用日48.8;院感致病菌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OR 2.130, 95% CI 1.466~3.094 )、机械通气(OR 7.038,95% CI 3.901~12.698)、胸腔闭式引流(OR 7.004, 95% CI 1.841~26.653 )及布洛芬治疗(OR 2.907, 95% CI 1.303~6.487)是NICU内院感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肺部感染是我院NICU 最常见的院感;革兰阴性细菌是院感常见病原菌;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胸腔闭式引流、布洛芬治疗是NICU内院感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81-84]

    • 不同基因型地中海贫血患儿血清铁代谢指标的研究

      2010, 12(2):85-88.

      摘要 (4677) HTML (0) PDF 984.00 Byte (1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Tf)的检测在地中海贫血(地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选取的9例静止型α地贫,56例标准型α地贫,26例血红蛋白H病,40例β地贫杂合子(β+地贫),56例β地贫双重杂合子(或纯合子) (β0地贫),45例缺铁性贫血(IDA)患儿以及7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SI、TIBC、Tf进行检测。结果:β0地贫组SI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而TIBC水平则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5或0.01),但Tf水平无差异(P>0.05);静止型α地贫、标准型α地贫组SI、TIBC水平与对照组相近(P>0.05),但T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红蛋白H病组TIBC、T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SI与之相近(P>0.05)。结论:SI和TIBC用于监测地贫患儿的铁负荷优于Tf。对于SI异常增高和TIBC明显降低的的小细胞性贫血患儿,诊断为β0地贫的可能性大。[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85-88]

    • 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一家系遗传连锁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

      2010, 12(2):89-92.

      摘要 (4340) HTML (0) PDF 1.03 K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1个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convulsions, BFIC)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和基因定位,以探讨BFIC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调查一个4代BFIC家系。选择位于染色体19q12~q13.1的D19S245和D19S250,16p12~q12的D16S3131和D16S3133,2q24的D2S156和D2S286,20q13.3的D20S480和D20S481共8个短串连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作为遗传标记,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和银染技术,采用LINKAGE软件包中的MLINK程序计算LOD值,根据LOD值判断连锁关系。结果:当重组率在0.000至0.01之间,在染色体19q12~13.1、16p12~q12及2q24区域的遗传标记LOD值均小于-2.0;在20q13.3(D20S481)区域,当重组率为0.000时,LOD值为0.3,当重组率为0.01时,LOD值为0.25。结论:排除该家系与染色体19q12~13.1、16p12~q12及2q24区域的遗传标记存在连锁关系的可能;在20q13.3区域,虽然没有显著性意义,但不能排除与20q13.3区域连锁的可能。[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89-92]

    • 儿童慢波睡眠期持续性棘慢复合波综合征的特征

      2010, 12(2):93-95.

      摘要 (4713) HTML (0) PDF 1.04 K (1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慢波睡眠期持续性棘慢复合波(CSWS)综合征为睡眠期癫癎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表现之一。该研究旨在评价CSWS综合征的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7~2009年期间记录的778个夜间长程或24小时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进行研究,对符合CSWS标准的患儿的脑电图、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例患儿的视频脑电图结果符合CSWS诊断标准,年龄6~13岁,脑电图表现为棘慢复合波在整个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几乎持续存在,其放电时间占整个NREM期的85%~100%;临床上患者表现不同类型的癫癎发作,在神经精神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存在言语和/或行为障碍;其中6例患儿显示有神经影像学异常,包括脑发育不全或萎缩、灰质异位、脑白质软化等。结论:对CSWS综合征的特征进行评价有助于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93-95]

    • 托吡酯和卡马西平对癫癎患儿骨代谢的影响

      2010, 12(2):96-98.

      摘要 (4384) HTML (0) PDF 974.00 Byte (1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抗癫癎药托吡酯(topiramate,TPM)和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对癫癎患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63例单独服用TPM和CBZ的癫癎患儿及36例未用药物治疗的癫癎患儿(对照组)进行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和骨密度的测定。结果:TPM组血钙浓度2.41±0.17 mmol/L,较对照组的2.26±0.11 mmol/L高,CBZ组2.15±0.26 mmol/L,较对照组低(均P<0.05)。TPM组与CBZ组血磷浓度分别为1.55±0.17 和1.52±0.26 mmol/L,对照组为1.70±0.30 mmol/L,TPM组与CBZ组均较对照组低(P<0.05)。血碱性磷酸酶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TPM和CBZ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密度降低(P<0.05)。结论:托吡酯和卡马西平均可引起血钙、磷的异常变化和骨密度的降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96-98]

    • 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的超声诊断研究

      2010, 12(2):99-102.

      摘要 (5063) HTML (0) PDF 980.00 Byte (2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总结分析我院9 352 例胎儿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检出472例胎儿心脏结构异常,其中室间隔缺损97例,房室共同通道53例,房间隔缺损49例,法洛四联症26例,永存动脉干21例,三尖瓣下移畸形20例,其他类型心脏结构异常206例。其中17例伴有胎儿心律失常。初次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伴有胎儿心力衰竭9例、胎儿水肿5例。结论:胎儿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有助于早期检出心脏结构异常并指导患胎的处理。胎儿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准确的诊断及评价是胎儿心脏宫内干预和监测的基础。[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99-102]

    • 动脉导管造影联合经胸超声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治疗中的应用

      2010, 12(2):103-105.

      摘要 (4617) HTML (0) PDF 963.00 Byte (1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动脉导管造影联合经胸超声能否作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一种简化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欲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技术。观察组采用简化的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并借助经胸超声实时监测。结果:观察组20例患儿用简化方法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均一次封堵成功,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左、右肺动脉、降主动脉血流速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患儿放射线曝露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无一例与血管穿刺相关的血管并发症发生,但对照组患儿发生4例血管并发症。患儿的恢复时间和滞留于监护室的时间也相应缩短;观察组总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结论:经动脉导管造影联合经胸超声行PDA封堵术是一种良好的简化封堵方法。[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103-105]

    • 多巴胺D2受体基因/ANKK1TaqIA多态性与小婴儿气质

      2010, 12(2):106-109.

      摘要 (5042) HTML (0) PDF 995.00 Byte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巴胺D2受体基因(DRD2)/含锚蛋白重复和激酶域 1 Taq IA基因(ANKK1Taq IA)(rs1800497)多态性与小婴儿气质是否存在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PCR-LDR)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了长沙市149 名汉族婴儿的Taq IA基因多态性;用小婴儿气质问卷(EITQ)在婴儿出生后1~4月(平均年龄2.75月)时测查其气质(母亲填写);根据TaqIA多态性等位基因片段大小分为C/C型、T/T型、C/T型。 将气质类型分为含“T” 基因型组(T/T+T/C)和不含“T”基因型组(C/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含“T”基因型组和不含“T”基因型组婴儿其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在气质9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DRD2/ANKK1TaqIA多态性与小婴儿气质无相关关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106-109]

    • 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胃黏膜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研究

      2010, 12(2):110-112.

      摘要 (4270) HTML (0) PDF 1.10 K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旨在研究儿童胃黏膜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53和Bax的表达水平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33例胃黏膜病变儿童胃黏膜上皮细胞中p53和Bax表达水平,并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病理学检测两种方法检查这些病例的Hp感染情况。结果:在17例Hp阳性组织标本中,15例(88%)p53表达阳性,而在16例Hp阴性组织标本中,9例(56%)呈阳性。分析Bax的表达水平发现,在17例Hp阳性组织标本中,13例(76%)标本Bax表达呈阳性,而在16例Hp阴性组织标本中,6例 (38%)呈阳性。统计学分析显示,Hp阳性标本的p53和Bax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Hp阴性标本(P<0.05)。结论:儿童期Hp感染与胃黏膜上皮细胞p53蛋白和Bax蛋白过度表达密切相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110-112]

    • 5岁以下喘息儿童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和IL-17测定的临床意义

      2010, 12(2):113-116.

      摘要 (3809) HTML (0) PDF 985.00 Byte (1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5岁以下喘息儿童鼻咽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白介素-17(IL-17)水平在喘息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3例5岁以下反复喘息患儿,分为有特应性体质的喘息Ⅰ组27例,非特应性体质的喘息Ⅱ组26例;非感染性疾病术前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收集鼻咽分泌物并处理后,显微镜下计数各组鼻咽分泌物中细胞数,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IL-17水平。结果:喘息Ⅰ组鼻咽分泌物中EOS计数明显高于喘息Ⅱ组和对照组(P<0.05、P<0.01);喘息喘Ⅱ组鼻咽分泌物中EOS计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Ⅰ组和喘息Ⅱ组患儿鼻咽分泌物中IL-17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喘息Ⅰ组IL-17水平高于喘息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474±974 pg/mL vs 788±132 pg/mL; P<0.05);喘息Ⅰ组IL-17水平和EOS呈正相关(r=0.62,P<0.05)。结论:检测鼻咽分泌物中EOS和IL-17可以作为识别5岁以下有发展为哮喘倾向的喘息儿童的指标,并给予早期临床干预和治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113-116]

    • 烟雾病患儿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变化

      2010, 12(2):117-119.

      摘要 (3599) HTML (0) PDF 975.00 Byte (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烟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有症状的烟雾病患儿及20例健康对照儿童的血清G-CSF浓度。结果:健康对照组的血清G-CSF 浓度平均值为23.5±3.8 pg/mL, 烟雾病组平均值为35.7±10.3 pg/mL。烟雾病组的血清G-CSF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烟雾病组的血清G-CSF浓度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 提示G-CSF在烟雾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117-119]

    • >病例报告
    • 以难治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多发消化道畸形1例

      2010, 12(2):119-119.

      摘要 (2765) HTML (0) PDF 935.00 Byte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临床研究
    • 儿童紫癜性肾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及意义

      2010, 12(2):120-122.

      摘要 (4120) HTML (0) PDF 1.13 K (1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程度病理损害HSPN组和对照组(薄基底膜病)肾组织标本中MIF的表达,并分析与24 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关系。结果:对照组肾脏仅有微弱的MIF表达,HSPN组的MIF表达增加,且随病理分级的加重而增强。HSPN病理Ⅲ~Ⅳ级组、Ⅰ~Ⅱ级组的肾活检组织MIF阳性强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Ⅲ~Ⅳ级组的肾活检组织MIF阳性强度较Ⅰ~Ⅱ级组显著增强(P<0.01)。在伴有新月体、炎性细胞浸润的肾组织中MIF表达增加明显。HSPN肾组织MIF表达与24 h尿蛋白定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MIF在介导HSPN肾损害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其表达上调可作为反映HSPN肾病理损害程度的指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120-122]

    • >论著·儿童保健
    • 湖南省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

      2010, 12(2):123-127.

      摘要 (8392) HTML (0) PDF 1.04 K (1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湖南省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及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用儿童精神障碍筛查表及半定式访谈,以DSM-IV 为诊断标准调查湖南省9 495名5~17岁中小学生的精神健康状况。结果:精神障碍总时点患病率16.22%;注意力缺陷及破坏性行为障碍是最常见的类别(10.69%),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5.95%的时点患病率在32种精神障碍中居首位;男生总患病率显著高于女生(20.49% vs 11.16%,P<0.01),尤其是注意力缺陷及破坏性行为障碍(14.76% vs 5.87%,P<0.01);中学组(12~17岁)患病率高于小学组(5~11岁)(18.38% vs 14.64%,P<0.01);城乡儿童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当前儿童精神障碍在湖南省中小学生中患病率不低;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123-127]

    • >论著·循证医学
    • 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癎的系统评价

      2010, 12(2):128-131.

      摘要 (5460) HTML (0) PDF 991.00 Byte (1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左乙拉西坦已经广泛应用于儿童癫癎的治疗中,但尚无高质量证据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系统评价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Embase、Cochrane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万方和维普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09年3月。纳入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癎的随机和半随机试验,用met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系统评价。结果:纳入2个随机对照试验。一篇为左乙拉西坦(n=101)与安慰剂对照(n=91)添加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共198名患儿,左乙拉西坦和安慰剂发作完全缓解率分别为6.9%,1%(P<0.01)。与安慰剂组比较,左乙拉西坦治疗明显减少了癫癎发作频率(P<0.01)。另一篇为左乙拉西坦(n=21)与奥卡西平(n=18)单药治疗儿童中央颞区棘波癫癎随机对照试验。共39名患儿。左乙拉西坦和奥卡西平两组发作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0.5%,72.2%(P=0.410)。左乙拉西坦治疗相关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和奥卡西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证据表明,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癎有效,但仍需更多实验数据支持。[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128-131]

    • >论著·实验研究
    • 姜黄素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

      2010, 12(2):132-136.

      摘要 (4834) HTML (0) PDF 1.29 K (1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姜黄素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组织病理改变,环氧合酶-2(COX-2)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 (IL-10)生成的影响,探讨姜黄素对NEC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4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NEC模型组,姜黄素干预组,每组10只。每日定时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连续3 d并于第4天处死,取肠道组织检测病理改变,TNF-α、IL-10含量及COX-2的表达。结果:姜黄素能改善NEC模型大鼠一般情况及病理组织学征象;与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比较,NEC模型组,姜黄素干预组TNF-α、IL-10浓度显著增高(P<0.05);姜黄素干预组TNF-α浓度较NEC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IL-10浓度较NEC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姜黄素干预组COX-2表达量显著低于NEC模型组。结论:姜黄素对NEC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姜黄素抑制COX-2的表达,减少TNF-α的含量、增加 IL-10的含量有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132-136]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影响及机制

      2010, 12(2):137-140.

      摘要 (4251) HTML (0) PDF 1.42 K (1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哮喘小鼠气道重塑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的关系以及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G1478)对气道重塑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哮喘小鼠气道重塑模型,对肺组织切片行Masson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分别显示胶原沉积和气道黏膜杯状细胞增生情况。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HB-EGF的蛋白和EGFR、HB-EGF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哮喘组出现气道重塑的特征性改变,HB-EGF、EGFR表达水平增高。AG1478干预组较哮喘组气道重塑有所改善,EGFR、HB-EGF表达降低(P<0.05)。结论:EGFR参与哮喘小鼠气道重塑,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G1478可缓解气道重塑过程。AG1478可能通过下调EGFR及HB-EGF的表达以及抑制依赖于EGFR下游的细胞信号转导级联反应来缓解哮喘气道重塑过程。[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137-140]

    • >临床经验
    • 脓毒症患儿并发胃肠功能障碍对预后的影响

      2010, 12(2):141-142.

      摘要 (2625) HTML (0) PDF 954.00 Byte (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小儿腹间隔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2010, 12(2):143-144.

      摘要 (3077) HTML (0) PDF 941.00 Byte (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荧光定量PCR检测手足口病患儿肠道病毒RNA

      2010, 12(2):145-146.

      摘要 (3424) HTML (0) PDF 960.00 Byte (1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33例危重手足口病诊治体会

      2010, 12(2):147-148.

      摘要 (3612) HTML (0) PDF 948.00 Byte (1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贵阳地区1 891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分析

      2010, 12(2):149-150.

      摘要 (3026) HTML (0) PDF 945.00 Byte (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小剂量红霉素口服辅助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观察

      2010, 12(2):151-153.

      摘要 (3004) HTML (0) PDF 971.00 Byte (1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病例报告
    • 新生儿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感染7例

      2010, 12(2):154-155.

      摘要 (3149) HTML (0) PDF 942.00 Byte (1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小儿巨大肺大泡1例

      2010, 12(2):156-157.

      摘要 (3123) HTML (0) PDF 1007.00 Byte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1例

      2010, 12(2):157-158.

      摘要 (3897) HTML (0) PDF 945.00 Byte (1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婴儿痉挛病因研究进展

      2010, 12(2):159-161.

      摘要 (3587) HTML (0) PDF 979.00 Byte (1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您是第位访问者
ICP:湘ICP备17021739号-4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