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2年《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2(2).

      摘要 (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主办的国家级儿科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被国际权威数据库美国MEDLINE/PubMed/PMC、Scopus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EBSCO、荷兰《医学文摘》(EM)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同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评“2021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19年9月进入国家首批发布的临床医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目录T2区,这将推动同等水平的国内外期刊等效使用。2020年被评为“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列入中国学术期刊Q1区名单。

    • 悼念我的导师邵肖梅教授:立言立德,无尽追思

      2022(2).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1年1月5日15时28分,邵肖梅教授逝世。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令冬日变得更加寒冷。她告别了长久以来的病痛,同时也告别了她奋勉一生的新生儿病房与儿科系讲坛。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在此对先师致以最深沉的悼念;怀着一颗赤诚感恩的心,缅怀她老人家一生充满人间大爱的事迹。邵肖梅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新生儿学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邵教授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邵老师生前曾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大内科主任与新生儿科主任多年,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新生儿学界的优秀骨干人才,曾经播种的苗子早已成为当今中国新生儿学界的翘楚与脊梁。邵教授的毕生都在与新生儿“打交道”,从事新生儿学临床医教研工作60多年。她穷其一生致力于新生儿医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更是倾尽毕生所学用于新生儿脑损伤与脑病的防治,妙手仁医白袍之下,默默成为无数新生儿的救命恩人,帮助无数家庭走出疾病伤痛与阴霾。她总是说:“下班晚走两小时,也许有一个生命会获救”。

    • 我刊获评“2021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22(2).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日,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发布了《2021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基于国际、国内引用大数据,对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进行了评估,我刊荣获“2021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据悉,自2012年起,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每年联合研制《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通过对2万余种国际学术期刊引文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引证情况,客观反映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水平。该引证年报列出了我国学术期刊被国际期刊引用的他引总被引频次、他引影响因子和影响力指数等重要的期刊评价指标,遴选影响力指数排名TOP 5%~10%的期刊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标准·方案·指南
    • 新生儿脑电生理监测分级管理专家共识

      2022(2):115-123.

      摘要 (2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美国临床神经生理学协会已经发表了新生儿脑电图监测指南,中国也发表了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专家共识。由于缺乏脑电监测设备和专业解读人员,不同级别的新生儿病房很难严格按照指南或共识进行脑电监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成立了由新生儿、儿童神经和神经电生理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已经发表的指南和专家共识及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审查,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级别新生儿病房脑电监测的分层管理建议。基于视频脑电图和aEEG特点,根据当地医疗资源和患儿疾病特征,专家组认为视频脑电图和aEEG可以互相补充应用,适用于不同级别的新生儿病房。该共识对促进新生儿、儿童神经和神经电生理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和远程脑电监测实施提出了建议。

    • 新生儿脑电图操作和报告书写最低技术标准专家共识

      2022(2):124-131.

      摘要 (2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电图监测是危重新生儿管理中重要的检查手段,可用于评估脑功能和脑发育状态、脑病严重程度、癫痫发作及预测脑损伤高危儿远期神经发育结局。新生儿脑电图监测不同于成人和儿童,其操作和解读容易受记录电极数量、导联编排和监测质量的影响。因此必须遵守严格的操作规范才能保证脑电信号采集的质量和正确解读,进而确保对危重新生儿做出正确处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联合脑电生理学专家进行文献复习,对新生儿脑电图监测技术和操作的文献进行总结,形成新生儿脑电图监测技术和报告书写的最低标准专家共识。该共识将为新生儿的脑电图操作提供指导,包括脑电图监测设备的技术参数、脑电图监测的操作和报告书写规范。

    • >论著·临床研究
    • 住院极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及相关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2022(2):132-140.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住院极早产儿(very preterm infant,VPI)宫外生长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EUGR)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我国7个地区28家医院新生儿科的2 514例VPI临床资料,根据纠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的体重评估是否发生EUGR,分成EUGR组(n=1 189)和非EUGR组(n=1 325)。比较两组VPI的临床特征,探讨EUG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 结果 以体重评价,EUGR的发生率为47.30%(1 189/2 514)。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恢复出生体重后平均体重增长速率快和住院第1周累计热卡高是EUGR的保护因素(P<0.05),小于胎龄儿、达全肠内营养所需时间长、累计禁食时间长、开始添加母乳强化剂时的母乳量少及达到全强化的所需时间长、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尽早达全肠内营养,及时强化母乳喂养,增加生后第1周的热卡摄入,提高体重增长速率,以及防治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对降低VPI EUGR的发生率至关重要。

    •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相关性血源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2):141-146.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后发生导管相关血源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或中心静脉伴随血源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进行特征分析并评估CRBSI或CLABSI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NICU需要PICC置管的患儿临床资料。同时采集导管数据,包括置管时间、置管部位、拔除日期和PICC抗生素锁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ICC患儿发生CRBSI或CLABSI的危险因素。 结果 NICU患儿中共446例需要PICC置管,平均胎龄为(30.8±4.0)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 580±810)g;中位年龄为9 d;PICC留置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8 d。CLABSI和CRBSI的发生率分别为每1 000导管日5.6和1.46。PICC致CLABSI的常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n=19)和肺炎克雷伯菌(n=11),CRBSI的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n=6)。PICC致CLABSI的风险随着PICC置管持续时间和抗生素的持续使用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头颈部位置管的感染概率低于上下肢置管(P<0.05),且上述情况在出生体重<1 500 g的患儿中更加显著。PICC致CRBSI的风险随着胎龄增加而降低(P<0.05)。 结论 CRBSI和CLABSI仍然是NICU医院感染中的重要问题。识别导致CRBSI和CLABSI的危险因素可为临床治疗及管理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 孕期重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水平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2022(2):147-154.

      摘要 (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孕期重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水平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相关性,并建立孕期重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水平与子代先心病发生概率的预测模型。 方法 基于2010~2012年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开展的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4 359名孕妇进行随访观察,以随访观察期内其子代确诊先心病的97名孕妇为先心病组,从队列人群中以1∶2的比例匹配194名子代未患先心病的孕妇为对照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孕母孕20~24周时血液样本和胎儿脐血样本中的重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重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水平与子代先心病之间的关联,并构建孕期重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水平与子代先心病发生概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先心病组孕妇血液样本中铝(aluminium,Al)、钠(natrium,Na)、钙(calcium,Ca)、钛(titanium,Ti)、硒(selenium,Se)、锶(strontium,Sr)、锡(stannum,Sn)、锑(stibium,Sb)、钡(barium,Ba)、钍(thorium,Th)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心病组脐血样本中Al、锌(zinc,Zn)、镁(magnesium,Mg)、钾(kalium,K)、Ca、Ti、铬(chromium,Cr)、铜(copper,Cu)、砷(arsenic,As)、Se、Sr、银(argentum,Ag)、镉(cadmium,Cd)、Sn、铅(plumbum,P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血液样本中Sb水平升高,其子代患先心病的风险显著增加(aOR=4.81,P=0.004);而在脐血样本中,高浓度水平的Al(aOR=4.22,P=0.013)、Mg(aOR=8.00,P=0.014)、Pb(aOR=3.82,P=0.049)与先心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存在关联。孕期重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水平与子代先心病的预测模型中纳入的变量有:孕妇血Al、Th、Sb水平和脐血Al、Mg、Pb水平,绘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 结论 孕期Al、Th、Sb、Mg、Pb水平升高提示子代罹患先心病的风险增加,联合以上指标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预测子代先心病的发生概率。

    • 心肌做功参数评估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子代新生儿期心肌损伤的前瞻性研究

      2022(2):155-161.

      摘要 (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心肌做功参数评估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子代新生儿期心肌损伤。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分娩的早产儿25例作为重度子痫前期组,同时收集无严重妊娠期并发症孕妇分娩的早产儿2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出生后24 h内、48~72 h及14~28 d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常规参数,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通过心肌二维应变联合无创测得的左室收缩压构建无创性左室压力-应变环计算心肌做功参数。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重度子痫前期组在出生后24 h内左室整体做功指数和整体有用功降低(P<0.05);在出生后48~72 h左室整体做功效率降低,左室整体无用功增加(P<0.05);在出生后14~28 d左室整体做功效率仍降低(P<0.05)。 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分娩的早产儿在新生儿期持续存在亚临床心肌损伤。

    • 广西地区早产儿氨基酸代谢特点研究

      2022(2):162-168.

      摘要 (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早产儿的氨基酸代谢变化特点。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2020年于广西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且检测结果为阴性的30 75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8 611例正常足月儿为正常对照组。早产儿2 146例,根据胎龄分为极早产组(n=209)、中期早产组(n=307)、晚期早产组(n=1 630);根据出生体重分为极低出生体重组(n=161)、低出生体重组(n=1 085)、正常出生体重组(n=900);根据出生后采血时间分为3~7 d组(n=1 664)、8~14 d组(n=314)、15~28 d组(n=168)。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新生儿干血斑中11种氨基酸水平,并分析其在各组中的水平差异。 结果 在控制了相关混杂因素后,按胎龄分组,各组间11种氨基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晚期早产组除瓜氨酸、蛋氨酸外,其余氨基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出生体重分组,各组间11种氨基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采血时间分组,除鸟氨酸外其余氨基酸在各组间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广西地区早产儿体内氨基酸在不同胎龄、出生体重和采血日龄呈现不同的代谢差异,为实验室建立早产儿血氨基酸水平参考标准和临床判读,以及改善早产儿营养代谢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 预防性使用水解蛋白配方奶对早产儿胃肠道疾病及体格生长影响的Meta分析

      2022(2):169-175.

      摘要 (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预防性使用水解蛋白配方奶对早产儿胃肠道疾病及体格发育的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纳入关于早产儿预防性使用水解蛋白配方奶对胃肠道疾病及体格生长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Rev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7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整蛋白配方奶相比,预防性使用水解蛋白配方奶能降低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RR=0.40,P=0.04)和喂养不耐受(RR=0.40,P=0.005)的风险,而对早产儿体重、身长和头围发育无明显影响(P>0.05)。 结论 与整蛋白配方奶相比,早产儿预防性使用水解蛋白配方奶可能可减少NEC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并能满足体格发育的营养需求。但目前证据有限,该研究结果尚不能支持常规在早产儿群体中预防性使用水解蛋白配方奶。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流感染的病原体分布与耐药变迁分析

      2022(2):176-181.

      摘要 (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体分布变化及耐药变迁趋势。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按送检时间分为前3年组和后3年组,分析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的差异。 结果 共检出病原体23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9株(67.7%),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61株(26.0%),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5株(6.4%),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前3年组和后3年组革兰阴性菌(68.8% vs 66.9%)、革兰阳性菌(29.2% vs 23.7%)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3年组缓症链球菌(5.8% vs 0.0%)和真菌(9.4% vs 2.1%)比例较前3年组增高(P<0.05),两组间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体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而缓症链球菌和真菌检出呈增多趋势,临床需重视。

    • 儿童轻度缺铁性贫血间歇补铁疗法的有效性研究

      2022(2):182-185.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间歇性补铁疗法治疗儿童轻度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 前瞻性选取147例轻度缺铁性贫血患儿分为间歇补铁组(n=83)和常规补铁组(n=64),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3个月后血红蛋白水平,对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经过补铁治疗后,常规补铁组和间歇补铁组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1个月后,常规补铁组治疗有效率(61%)高于间歇补铁组(42%)(P<0.05)。治疗3个月后,常规补铁组治疗有效率(86%)与间歇补铁组(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补铁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5%)高于间歇补铁组(8%)(P<0.05)。 结论 虽然间歇补铁法对轻度缺铁性贫血患儿的短期疗效不及常规补铁法,但是长期疗效无差异;而且相对于常规补铁法,间歇补铁法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水平研究

      2022(2):186-191.

      摘要 (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水平及与孤独症核心症状之间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选取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招募的150名2~7岁ASD 儿童和16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和孤独症评定量表评估ASD儿童核心症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 结果 ASD组儿童血清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重度ASD儿童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低于轻-中度ASD儿童(P<0.001),2~3岁ASD儿童血清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两组男童IGF-1水平均低于女童(P<0.05)。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总分呈负相关(分别r=-0.32、-0.40,均P<0.001)。 结论 儿童早期血清IGF-1降低可能与ASD疾病发展相关,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与ASD儿童核心症状具有一定关联。

    • 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儿童糖尿病患病率调查

      2022(2):192-196.

      摘要 (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儿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以及DM患病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新疆和田地区5 308名在校中小学、幼儿园4~18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测量。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空腹指尖微量血糖检测,以调查DM和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的患病率。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5 184份,检出DM 14例(0.27%),包括8例1型DM,2例2型DM,4例未分型DM;检出IFG 29例(0.56%)。男生和女生DM及IFG患病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0岁、10~<15岁和15~18岁组DM的患病率分别为0.18%、0.47%、0.07%,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以上3个年龄组IFG的患病率分别为0.18%、0.94%、0.42%,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DM儿童DM家族史比例和超重/肥胖比例显著高于非DM儿童(P<0.05),而DM儿童喜食粗粮比例显著低于非DM儿童(P<0.05)。 结论 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儿童DM和IFG的患病率较低;不同性别和年龄段儿童DM患病率无明显不同,但不同年龄段儿童IFG患病率不同。DM家族史、超重/肥胖、粗粮摄取不足可能与DM的发生有关。

    • >研究方案研究方案
    • 新生儿惊厥智能诊疗系统真实场景临床实施效果综合评价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案

      2022(2):197-203.

      摘要 (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生儿惊厥作为新生儿危重症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常提示严重疾病且病因复杂。其精准的诊断不仅可以优化抗惊厥药物的使用、节约住院费用,同时有望改善患儿神经系统远期发育。目前已有新生儿惊厥智能诊疗系统,但其在真实临床场景实施中的诊疗价值尚缺乏高级证据。基于已开发的新生儿惊厥智能诊疗系统,该研究拟在全国6个新生儿重症监护单元招募370名新生儿惊厥高危患儿,评估该系统在真实新生儿重症监护单元中对不同胎龄新生儿惊厥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作用。该研究将采用诊断性研究方案评估该系统的诊断价值,以及采用随机化平行对照试验设计评估该系统对惊厥高危患儿临床疗效和预后的作用。该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将为新生儿惊厥智能诊疗系统在真实临床场景中的实施效果提供证据。

    • >综述
    • 脊髓性肌萎缩症治疗研究进展

      2022(2):204-209.

      摘要 (4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肌肉疾病,主要特征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肉萎缩。该病是导致患儿在婴幼儿期死亡的首要遗传病。SMA治疗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部分相关治疗药物已经成功获批上市。该文以SMA近年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疑难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2(2):210-215.

      摘要 (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原体诊断是其诊治中的关键环节。而常规病原体检测方法耗时长、阳性率低,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作为一种新型病原检测方法,检测范围广泛,可检测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罕见病原体、甚至未知病原体。mNGS具有无偏倚性,可以快速、高效、准确获得检测样本中所有核酸信息,分析出致病病原体,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在疑难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综述mNGS在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中的诊断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

    • 生物制剂在儿童感染SARS-CoV-2后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2(2):216-222.

      摘要 (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是儿童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后出现的类似川崎病的过度炎症症状,多发于8~10岁儿童。首选治疗药物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文献报道危重症患者可选择生物制剂如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阿那白滞素、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托珠单抗、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拮抗剂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该文通过阐述上述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结合案例具体分析生物制剂在治疗儿童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后出现MIS-C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对具有严重症状的MIS-C治疗提供方案。

您是第位访问者
ICP:湘ICP备17021739号-4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