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讲座
    • 加强儿童奥密克戎感染的防治

      2022(4):345-349.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奥密克戎(Omicron)是近来新发现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变异病毒,迅速在全球传播,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需要关注的变种(variant of concern),其流行病学、致病特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仍在观察与总结中,儿童感染后的诊疗报道更少。该文就奥密克戎感染对儿童的影响、预防、诊断和治疗进行介绍。 引

    • >专家述评
    • 儿童消化内镜的发展与思考

      2022(4):350-353.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过近40年的发展,儿童消化内镜得到推广和普及,拓展了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谱,极大地提高了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儿童消化内镜学已成为一门学科,但全国儿童消化内镜发展不均衡、诊疗体系欠缺同质化、诊疗技术倾向成人化、培训质量属地化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儿童消化内镜规范和健康发展。儿童消化内镜诊疗要坚持儿科特色与技术创新并举,创导舒适化,立足标准化(包括内镜诊疗空间、诊疗过程、围术期评估、培训模式、准入资格),规范微创化,发展智能化,以安全医疗为根本,结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制定相关共识和指南,走出一条儿童消化内镜高质量内涵发展之路,切实提高儿童消化内镜的诊疗水平,使更多的儿童患者受益。 引

    • >消化系统疾病专题
    • 儿童结直肠息肉1 351例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2022(4):354-359.

      摘要 (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治疗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8年收治的经结肠镜检查并治疗的结直肠息肉1 351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内镜下治疗的方式和效果。 结果 1 351例患儿中,男性多见(893,66.10%),高发年龄2~<7岁(981,72.61%),临床表现以便血(1 307,96.74%)为主;89.27%(1 206/1 351)为单发息肉,95.77%(1 290/1 347)为幼年性息肉。息肉均采用热活检钳电灼烧(6例)或圈套器套扎后通过高频电切电凝(1 345例)的方式切除。共切除息肉1 758枚,其中有蒂息肉占90.61%(1 593/1 758),直径<2 cm的息肉占76.73%(1 349/1 758)。术后并发症:出血51例(3.77%),呕吐87例(6.44%),腹痛14例(1.04%),发热39例(2.89%),无一例穿孔。年龄<3岁患儿术后出血和发热的发生率高(P<0.0125);单发息肉直径≥2 cm患儿术后出血、呕吐、发热的发生率高(P<0.05)。 结论 儿童结直肠息肉以单发、有蒂、幼年性息肉为主。采用热活检钳电灼烧或圈套器套扎后高频电切电凝的方式能有效切除儿童结直肠息肉,效果好,并发症少。患儿年龄越小、息肉直径越大,术后出血风险越高。

    • 超声引导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在阑尾相关慢性腹痛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2022(4):360-365.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在儿童阑尾相关慢性腹痛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以慢性腹痛为主诉,超声提示阑尾炎症或腔内粪便或粪石且行超声引导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患儿3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住院时间、治愈率。 结果 30例慢性腹痛患儿中,男童13例(43%),女童17例(57%),平均确诊年龄(9±3)岁,年龄范围3~15岁,中位病程持续时间12个月,中位住院时间3 d;中位白细胞计数6.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50±13)%。21例(70%)术中阑尾腔内冲洗出粪石及大量粪渣。随访率97%(29/30),中位随访时间11(范围:5~26)个月,27例(93%)腹痛症状完全消失。 结论 超声引导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对阑尾腔内粪便或粪石引起的儿童慢性腹痛治疗有效。

    • 儿童结肠镜检查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饮食控制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4):366-371.

      摘要 (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末次服完泻药至开始结肠镜检查的时间间隔(简称等待时间)与肠道准备质量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1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使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饮食控制进行肠道准备并行结肠镜检查的患儿,按照Boston肠道准备评分分为肠道准备充分组(337例)和肠道准备不充分组(30例)。收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肠道准备质量可能的影响因素、肠道准备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肠镜检查持续时间、术后诊断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索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重、等待时间与肠道准备不充分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OR=2.155,95%CI:1.087~4.273,P=0.028)及等待时间长(OR=1.559,95%CI:1.191~2.041,P=0.001)是儿童肠道准备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等待时间区分肠道准备充分与否的临界值为5.5 h(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0%、50.7%;曲线下面积为0.708)。进一步按不同等待时间分组,发现≥5.5 h组肠道准备不充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5.5 h组[(27/193,14.0%)vs(3/174,1.7%),P<0.001]。 结论 使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饮食控制进行肠道准备的患儿中,年龄大是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较大儿童存在聚乙二醇剂量不足有关。等待时间长亦是肠道准备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等待时间不要超过5.5 h。

    • 儿童上消化道溃疡173例临床分析

      2022(4):372-376.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上消化道溃疡的临床表现和胃镜特点。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21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镜中心完成胃镜检查并首次发现上消化道溃疡的0~14岁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溃疡组(简称原发组,n=148)和继发性溃疡组(简称继发组,n=25)。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共纳入173例上消化道溃疡患儿,男女比例3.9∶1。与女孩相比,男孩的上消化道溃疡中十二指肠溃疡和原发性溃疡的占比较高(P<0.05)。与6岁以下儿童相比,6~14岁儿童十二指肠溃疡和原发性溃疡占比较高,巨大溃疡和多发溃疡少见。原发组148例患儿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64.2%(95例);腹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共101例(68.2%);十二指肠溃疡多见(115例,77.7%),其次为胃溃疡(25例,16.9%)及食管溃疡7例(4.7%);多发溃疡32例(21.6%);出现并发症的有70例(47.3%),其中最常见的为出血(63例,43.6%)。继发组25例患儿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腹痛(9例,36%),但较原发组发生率低(P<0.05);引发继发性溃疡最常见的原因是消化道异物,共17例(68%),其次是腹型过敏性紫癜5例(20%)及克罗恩病3例(12%);出现多发溃疡及巨大溃疡的比例较原发组高(P<0.05)。 结论 儿童上消化道溃疡男孩多发,且男孩多为十二指肠溃疡和原发性溃疡。年长儿的上消化道溃疡多为十二指肠溃疡和原发性溃疡,巨大溃疡和多发溃疡相对少见。原发性溃疡临床表现多样,以腹痛为主,十二指肠溃疡多见,并发症以出血为主;继发性溃疡的临床症状及内镜表现与其原发病因密切相关,并且更易诱发巨大溃疡和多发溃疡。 引

    • 自适应式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口服复方聚乙二醇4000电解质散治疗儿童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英文翻译)

      2022(4):377-381.

      摘要 (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自适应式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口服复方聚乙二醇4000电解质散在儿童出口梗阻型便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出口梗阻型便秘患儿寻找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前瞻性选取168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来院就诊次序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n=84),试验组采用自适应式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口服复方聚乙二醇4000电解质散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口服复方聚乙二醇4000电解质散治疗。最终因无法坚持治疗试验组退出11例,余73例;对照组退出2例,余82例。通过临床症状总积分和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4周和8周时的疗效。 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时试验组临床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时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8周时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口服复方聚乙二醇4000电解质散的基础上加用自适应式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儿童出口梗阻型便秘能明显提升疗效,且效果持久稳定。

    • 165例儿童腹水的病因分析

      2022(4):382-386.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腹水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儿童腹水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减少漏诊、误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间住院诊断腹水患儿的临床特征。 结果 165例腹水儿童,男女比例1.53∶1,平均发病年龄(6±4)岁。腹水病因依次为:外科急腹症(39例,23.6%)、感染性疾病(39例,23.6%)、肿瘤性疾病(27例,16.4%)、肝源性疾病(18例,10.9%)、胰腺炎(10例,6.1%)、心源性疾病(8例,4.8%)、风湿免疫性疾病(6例,3.6%)、肾源性疾病(5例,3.0%)等。按发病年龄分为婴儿33例,幼儿24例,学龄前期30例,学龄期41例,青春期37例。外科急腹症、肝源性疾病是引起婴儿组腹水的主要原因(P<0.05),幼儿组的首要病因是肿瘤性疾病(P<0.05),青春期组的首要病因为感染性疾病(P<0.05)。 结论 外科急腹症、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肝源性疾病是儿童腹水的常见病因;不同年龄段儿童腹水的主要病因存在一定差异。

    •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血清脑-肠肽水平的关系

      2022(4):387-391.

      摘要 (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脑-肠轴水平探究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摄食抑制因子(nesfatin-1)及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等脑-肠肽水平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FD患儿38例纳入FD组,另选取健康儿童34例纳入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患儿的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测定两组儿童CGRP、ghrelin及nesfatin-1的血清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对FD患儿FD症状进行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症状评分与脑-肠肽血清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FD组患儿血清nesfatin-1和CG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ghreli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sfatin-1血清水平与早饱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s=0.553,P<0.001),与FD总评分未见明显相关性(rs=0.191,P=0.250);CGRP血清水平与腹痛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s=0.479,P=0.002),与嗳气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s=0.619,P<0.001),与FD总评分呈正相关(rs=0.541,P<0.001)。 结论 CGRP及nesfatin-1在F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论著·临床研究
    • 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清外泌体蛋白质组学的前瞻性研究

      2022(4):392-398.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筛选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清外泌体蛋白,分析其生物学过程及功能,以期为早期临床诊断KD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KD患儿(n=13)纳入KD组;同期选取因细菌感染入该院治疗的患儿(n=13)纳入感染对照组。采集两组患儿入院次日清晨空腹全血,离心后获得血清标本,超高速离心提取外泌体,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血清外泌体蛋白进行分析,筛选差异蛋白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绘制蛋白质互作网络图像,通过靶向蛋白组学技术验证特有蛋白。 结果 两组共筛选出131种差异蛋白,其中27种蛋白为两组共有。48种蛋白为KD组特有,其中上调蛋白23种,下调蛋白25种。这些蛋白作用于补体和凝血级联、MAPK信号通路。靶向蛋白质组学技术验证显示,KD组中FGG、SERPING1、C1R、C1QA、IGHG4、C1QC蛋白可定量。29种蛋白仅在感染对照组中表达,其中上调蛋白12种,下调蛋白17种。感染对照组中通过靶向蛋白质组学技术验证可定量4种蛋白,分别为VWF、ECM1、F13A1、TTR。两组分别绘制蛋白质互作网络图像,KD组中FGG及C1QC与其他蛋白互作关系紧密;感染对照组中VWF与其他蛋白互作关系紧密。 结论 急性期KD患儿血清外泌体蛋白FGG及C1QC有望作为早期诊断KD的新的生物标志物。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检测蛋白FGG、C1QC及VWF可能有助于病因筛查。

    • 川崎病治疗前发热时间与丙种球蛋白耐药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2022(4):399-404.

      摘要 (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前发热时间与IVIG耐药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KD患儿317例的病例资料,根据IVIG治疗前发热时间分为短热程组(发热时间≤4 d,n=92)和长热程组(发热时间>4 d,n=225),根据是否发生IVIG耐药将每组再分为耐药组和非耐药组。分析比较不同热程耐药组及非耐药组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结果,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VIG耐药的影响因素。 结果 短热程组中IVIG耐药19例(20.7%),并发冠状动脉瘤5例(5.4%);长热程组中IVIG耐药22例(9.8%),并发冠状动脉瘤19例(8.4%);短热程组IVIG耐药率明显高于长热程组(P<0.05),而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热程组中,耐药患儿治疗前血钠水平低于非耐药患儿,而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则明显高于非耐药患儿(P<0.05)。长热程组中,耐药患儿治疗前血钠及肌酸激酶水平低于非耐药患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钠水平降低与长热程组KD患儿IVIG耐药有关(P<0.05)。 结论 KD患儿IVIG耐药因IVIG治疗前发热时间不同而异。在治疗前发热时间>4 d的KD患儿中,血钠降低与IVIG耐药具有相关性。

    • 软骨发育不全患儿的临床特征及FGFR3基因变异分析

      2022(4):405-410.

      摘要 (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17例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基因变异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10月确诊的17例ACH患儿临床资料及FGFR3基因检测结果。 结果 ACH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不匀称型身材矮小(100%,17/17)、大头畸形(100%,17/17)、三叉戟手畸形(82%,14/17)、膝内翻(88%,15/17)。最普遍的影像学是根茎状长骨缩短(100%,17/17)和腰椎椎间距变窄(88%,15/17)。主要并发症有骨骼异常(100%,17/17)、中耳功能障碍(82%,14/17)、运动及语言发育迟缓(88%,15/17)、慢性疼痛(59%,10/17)、睡眠呼吸暂停(53%,9/17)、肥胖(41%,7/17)、枕骨大孔缩小(35%,6/17)、脑积水(24%,4/17)。17例(100%)均存在FGFR3基因变异,13例为FGFR3基因c.1138G>A的热点突变;2例FGFR3基因c.1138G>C变异;2例为未报道的变异,其中1例FGFR3基因c.1252C>T变异,1例FGFR3基因c.445+2_445+5delTAGG变异。 结论 该研究检出FGFR3基因未报道变异位点,扩展了ACH基因变异谱。ACH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其相关并发症由多学科团队协作进行终身管理。

    • 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miR-106b-5p的表达及其与T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2022(4):411-416.

      摘要 (1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miR-106b-5p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中的表达及其与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s 17,Th17)、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Treg)、Th17/Treg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79例ITP患儿(ITP组)和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79例ITP患儿根据治疗效果分为完全有效组(40例)、有效组(18例)、无效组(21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106b-5p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17和Treg,计算Th17/Treg,分析血浆miR-106b-5p表达水平与Th17、Treg及Th17/Treg的相关性。 结果 ITP组miR-106b-5p、Th17及Th17/Tre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re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TP组患儿治疗后miR-106b-5p、Th17、Th17/Treg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Treg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完全有效组miR-106b-5p、Th17、Th17/Treg水平低于有效组和无效组(P<0.05),Treg水平高于有效组和无效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ITP患儿血浆miR-106b-5p表达水平与Th17、Th17/Treg均呈正相关(分别r=0.730、0.816,均P<0.001),与Treg呈负相关(r=-0.774,P<0.001)。 结论 ITP患儿存在miR-106b-5p高表达和Th17/Treg比例失衡,在ITP患儿治疗过程中检测miR-106b-5p、Th17、Treg及Th17/Treg水平,对ITP患儿的疗效判断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 溺水后吸入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分析

      2022(4):417-422.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溺水后吸入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病原特点,为抗菌药物的经验性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85例溺水后吸入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淹溺环境分为溺粪组(44例)、自然淡水组(69例)、游泳池组(41例)、污水组(31例),分析比较4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病原结果。 结果 185例患儿,年龄4月龄至17岁,中位年龄34月龄。共157例患儿完善痰培养,103例阳性(65.6%),检出革兰阴性菌87株(68.5%),革兰阳性菌37株(29.1%),真菌3株(2.4%)。溺粪组、污水组检出病原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别为88.2%(30/34)、78.3%(18/23)。自然淡水组革兰阳性菌检出比例高于溺粪组(P<0.008)。游泳池组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检出比例相等。 结论 溺粪及污水溺水者考虑肺部细菌感染时可考虑选择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的抗生素,游泳池及自然淡水溺水者可应用广谱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一步调整。

    • 两种无创评分法在足月新生儿呼吸衰竭风险预测中的应用比较

      2022(4):423-427.

      摘要 (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Silverman-Anderson评分和Downes评分这两种评分法对足月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患有肺部疾病的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将其分为呼吸衰竭组(65例)和非呼吸衰竭组(363例),采用Silverman-Anderson评分法和Downes评分法对其进行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法比较两种无创评分法对足月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预测价值。 结果 428例足月新生儿中,共有65例出现呼吸衰竭(15.2%)。Silverman-Anderson评分评估耗费时间为(90±8)s,低于Downes评分[(150±13)s](P<0.001)。呼吸衰竭组上述两种无创评分法的评分均高于非呼吸衰竭组(P<0.001)。Silverman-Anderson评分法预测呼吸衰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最佳临界值为4.50分时,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908、0.694、0.602;Downes评分法预测呼吸衰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最佳临界值为6.00分时,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723、0.953、0.676;Downes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Silverman-Anderson评分法(P=0.026)。 结论 Silverman-Anderson评分法和Downes评分法均能有效预测足月新生儿呼吸衰竭风险,其中Silverman-Anderson评分法评估耗费时间更短,但Downes评分法预测效能更高。建议在一般性评估中可采用预测效能更高的Downes评分法,而在紧急情况评估中可使用更加快速的Silverman-Anderson评分法。

    • 血浆IL-6与IL-27在鉴别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初步研究

      2022(4):428-432.

      摘要 (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27在鉴别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中的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3~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治中心具有呼吸窘迫表现的早产儿,根据诊断结果分为ARDS组(n=18)及NRDS组(n=2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儿血浆IL-6和IL-27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ARDS的价值。 结果 ARDS组血浆IL-6及IL-27水平均高于NRDS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IL-6取56.21 pg/mL时,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7、61.1%、95.0%;当IL-27取135.8 pg/mL时,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1、83.3%、80.0%。 结论 血浆IL-6和IL-27可作为早期鉴别早产儿ARDS与NRDS的生物学指标。

    • 不同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2022(4):433-439.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6~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生后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开奶时间)不同分为<24 h组(n=15)和24~72 h组(n=14)。采集患儿住院第2周和第4周的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别分析粪便样本的菌群和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 结果 菌群结果显示,生后第2周和第4周2组间Chao指数(反映菌群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反映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菌群组成分析中,生后第2周和第4周2组间主要菌群在门、属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SCFAs比较显示,开奶时间<24 h组第4周丙酸高于24~72 h组(P<0.05),而2组SCFAs总量及其他各SCFAs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较早开始肠内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无影响,但24 h内开始肠内营养可以使代谢产物丙酸水平增高。

    • >论著·实验研究
    • Lipin基因表达与宫内发育迟缓大鼠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2022(4):440-446.

      摘要 (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大鼠肝脏Lipin2基因和内脏脂肪组织Lipin1基因的表达与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 方法 使用母孕期低蛋白(10%蛋白)饮食法喂养孕鼠制造IUGR仔鼠模型,对照组孕鼠在孕期使用正常蛋白饲料喂养(蛋白含量21%)。分别在两组仔鼠生后1 d、1周、3周、8周和12周时称体重并留取仔鼠的肝脏组织,在生后3周、8周和12周留取两组仔鼠的内脏脂肪组织。采用3.0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法检测两组大鼠生后3周、8周、12周时肝脏脂肪含量;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两组大鼠各时间点肝脏组织Lipin2、内脏脂肪组织Lipin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肝脏组织Lipin2、内脏脂肪组织Lipin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Lip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与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 结果 生后3周、8周、12周时,IUGR组仔鼠内脏脂肪组织Lipin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生后1 d时IUGR组肝脏组织Lipin2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生后1周、3周、8周、12周时Lipin2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生后3周时IUGR仔鼠和对照组肝脏脂肪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生后8周、12周时IUGR组仔鼠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ipin1蛋白和mRNA表达与肝脏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分别r=0.628、0.521,P<0.05),Lipin2蛋白和mRNA表达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分别r=0.601、0.524,P<0.05)。 结论 IUGR大鼠内脏脂肪组织Lipin1和肝脏组织Lipin2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可引起肝脏脂肪含量增加,可能与导致IUGR大鼠成年期肥胖有关。

    • >综述
    • 托法替尼在儿童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2(4):447-453.

      摘要 (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托法替尼是一种Janus激酶抑制剂,能够阻断Janus激酶和相关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信号转导通路,减少多种细胞因子的生成与释放,具有治疗多种风湿病的潜力,其优点是起效快、能减少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和相关不良事件。托法替尼在成人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已被证实,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应用于儿童患者中,该文就托法替尼在儿童风湿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您是第位访问者
ICP:湘ICP备17021739号-4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