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325-330.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10114
摘要:医学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是多学科融合的科学,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科学。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掀起重塑医学人文精神的热潮。叙事医学是高度融合医学专业性和人文普世性的新兴学科。近十几年来,我国叙事医学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发展迅猛。该文通过介绍叙事医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阐述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叙事医学体系的内涵以及实践叙事医学的意义,剖析当前在临床实践、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医患共识及社会认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努力方向,即在“大健康”和“新医科”语境下,叙事医学赋能,助力构建和谐医疗叙事生态,促进儿科学高质量发展,也为医科院校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贡献人文力量和智慧。
2024(4):331-336.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9056
摘要:在矮身材儿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难点中,心理健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目前普遍认为矮身材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身高儿童。因此,在矮身材的诊治及护理过程中,应积极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行为问题并予以纠正,对于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该文对矮身材儿童的心理状态评估与心理行为干预现状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期为改善矮身材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2024(4):337-342.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11066
摘要:目的 不同角度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颅内出血发生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2023年5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新生儿科的146例早产儿(胎龄<32周)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不同角度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组,即0°组(34例)、30°组(36例)、45°组(38例)、60°组(38例),分析比较各组临床指标和结局的差异。结果 60°组给药后的氧合指数低于其他3组,使用有创呼吸机时间、用氧时间短于其他3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低于其他3组(P<0.05)。60°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0°组(P<0.05)。60°组治愈率高于0°组和30°组(P<0.05)。结论 60°角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疗效高于其他角度,且能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
2024(4):343-349.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10145
摘要:目的 研究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hsPDA)早产儿布洛芬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湖北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8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胎龄<34周hsPDA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布洛芬组(95例)和布洛芬+手术组(44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sPDA早产儿布洛芬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导管直径增大、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值≥0.80、总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是hsPDA早产儿布洛芬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动脉导管直径>2.85 mm,大脑中动脉RI值≥0.80,总有创机械通气时间>16 d对hsPDA早产儿布洛芬治疗失败具有预测价值(P<0.05);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43,灵敏度为86.5%,特异度75.0%(P<0.05)。结论 动脉导管直径>2.85 mm、大脑中动脉RI值≥0.80、总有创机械通气时间>16 d是hsPDA早产儿布洛芬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并对临床上布洛芬治疗失败需手术治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4(4):350-357.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9107
摘要:目的 分析河北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病原体构成及其耐药特征,为优化区域内新生儿败血症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1年1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河北省23家医院经血培养证实的新生儿败血症病例资料,分析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 EOS)、社区获得性晚发型败血症(community-acquired late-onset sepsis, CALOS)与医院获得性晚发型败血症(hospital-acquired late-onset sepsis, HALOS)患儿病原体构成及其耐药特征。结果 共纳入289例患儿,发生292次感染,其中EOS、CALOS及HALOS分别有117例次(40.1%)、95例次(32.5%)及80例次(27.4%)。共分离到294株病原体,其中EOS组分离病原体118株(40.1%),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39株,33.0%)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13株,11.0%);CALOS组分离病原体95株(32.3%),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35株,36.8%)和B族链球菌(14株,14.7%);HALOS组分离病原体81株(27.6%),最常见的是肺炎克雷伯菌(24株,29.6%)和大肠埃希菌(21株,25.9%)。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80%以上,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为2.2%~75.0%。HALOS组主要的革兰氏阴性菌对常用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于CALOS组。结论 在河北地区,大肠埃希菌是新生儿EOS与LOS最常见的病原体;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体组成及耐药性存在差异,经验性抗菌药物的选择需依据该地区最新监测数据。
2024(4):358-364.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9058
摘要:目的 分析住院患儿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的分布、耐药及生物膜特征,为住院患儿CRAB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重复回文序列聚合酶链反应将2019年1月—2022年12月分离的48株CRAB分为流行株及散发株,比较这两类菌株耐药及生物膜表型及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22株流行株及26株散发株均表现为产D类碳青霉烯酶或产结合下调膜孔蛋白的广谱β-内酰胺酶,且均携带VIM、OXA-23、OXA-51基因。散发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流行株(P<0.05)。流行株及散发株中均检出生物膜相关Bap、bfs、OmpA、CsuE、intI1基因,其中intI1基因在流行株中的检出率高于散发株(P<0.05)。结论 CRAB菌株在医院存在定植,散发株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具备在医院环境中形成新的克隆传播的可能。因此,有必要持续监测CRAB的流行趋势,预警流行株的分布,以降低住院患儿感染CRAB的风险。
2024(4):365-370.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9077
摘要:目的 总结儿童非转移性尤文肉瘤(Ewing sarcoma, ES)的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诊治的41例非转移性ES初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均采用该中心横纹肌肉瘤-2009方案进行化疗,并根据危险度分组行手术和/或放疗等局部治疗。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 EFS)。采用log-rank法行单因素预后分析,以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41例患儿中,男21例,女20例;中位发病年龄为7.7岁(范围:1.2~14.6岁);无事件生存患儿中位随访时间为68.1个月(范围:8.1~151.7个月)。截至末次随访,33例患儿无病生存,41例患儿总体5年EFS为(78±6)%,5年OS为(82±6)%。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直径≥8 cm、诊断至局部治疗开始时间≥16周及手术未完整切除者预后差(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未完整切除(HR=8.381,95%CI:1.681~41.801,P=0.010)是ES患儿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2例发生了第二肿瘤。结论 ES患儿采用化疗、手术及放疗的综合治疗预后较好;初诊时肿块直径≥8 cm者的预后较差,而手术完整切除和早期开始局部治疗可改善预后。
吴媛,杨亭,陈红羽,龙丹,向雪利,冯钰茹,韦秋宏,陈洁,李廷玉
2024(4):371-377.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10091
摘要:目的 调查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vitamin B12, VB12)水平及其与神经发育水平的关联。方法 招募324例2~6岁ASD儿童和318例2~6岁健康儿童,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叶酸和VB12水平,采用社交反应量表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估ASD儿童的核心症状,采用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神经发育水平。结果 ASD儿童的血清叶酸及VB12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儿童(P<0.05)。ASD儿童血清叶酸水平与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商呈正相关(P<0.05),血清VB12水平与适应性行为、精细运动、语言发育商呈正相关(P<0.05)。2~<4岁ASD儿童血清叶酸水平与各能区发育商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VB12水平与语言发育商呈正相关(P<0.05);ASD男童血清VB12水平与语言、个人-社会发育商呈正相关(P<0.05)。结论 学龄前ASD儿童血清叶酸和VB12水平较健康儿童低,且与神经发育水平相关,尤其<4岁ASD儿童。因此,保持正常的血清叶酸和VB12水平可能有益于ASD儿童,特别是<4岁ASD儿童的神经发育。
2024(4):378-384.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10067
摘要:目的 动态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 HIF-1α)、Bcl-2/腺病毒E1B19kDa相互作用蛋白3(Bcl-2/adenovirus E1B19kDa-interacting protein 3, BNIP3)在儿童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中的变化,并评估其预测儿童TBI病情轻重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7月47例中重度TBI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为中度亚组(9~12分)和重度亚组(3~8分);以同期因腹股沟斜疝诊治且无基础疾病的30例患儿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IF-1α、BNIP3、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及S100B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评估HIF-1α、BNIP3、Beclin-1及S100B对TBI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TBI组患儿血清HIF-1α、BNIP3、Beclin-1、S100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BI患儿中,重度亚组HIF-1α、BNIP3、Beclin-1、S100B水平高于中度亚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IF-1α、BNIP3、Beclin-1、S100B水平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呈负相关(P<0.05)。治疗7 d后,非手术TBI和手术TBI患儿的血清HIF-1α、BNIP3、Beclin-1及S100B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IF-1α、BNIP3、Beclin-1、S100B水平预测重度TBI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2、0.835、0.872、0.880(P<0.05),预测TBI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0.775、0.814、0.751(P<0.05)。结论 TBI患儿血清HIF-1α、BNIP3及Beclin-1水平显著升高,检测其水平有助于临床判断TBI患儿的病情轻重及预后。
泽碧,高瑾,赵晓芬,李杨方,张铁松,刘晓梅,毛辉,秦明彩,张奕,杨永礼,和春叶,赵燕,杜琨,刘玲,周文浩,
2024(4):403-409.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10102
摘要:高原环境对新生儿神经功能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证据积累。通过无创脑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测技术可提供脑氧饱和度及脑电活动数据。该研究通过对不同海拔梯度健康足月新生儿生后3 d内不同时间点进行多次近红外光谱技术、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将测得的脑氧饱和度、脑电活动数据在不同海拔间进行比较,并建立相应的参考值范围。该研究包括6家中国高原新生儿医学联盟参与单位,根据所在地海拔分为4个海拔梯度,分别是800 m、1 900 m、2 400 m和3 500 m,每个海拔梯度预计样本量170人。该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将为高原环境对新生儿早期脑功能及代谢的影响提供证据支持。
2024(4):410-413.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11058
摘要:患儿1,女,10岁,因全血细胞减少伴反复鼻衄就诊,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史,有皮肤咖啡斑、小头畸形,基因检测发现DNA连接酶IV(ligase IV, LIG4)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诊断为LIG4综合征。患儿2,女,6岁,因血小板减少2年余就诊,有身材矮小、皮肤黝黑、手部畸形等,染色体断裂试验检查结果为阳性,诊断为范可尼贫血互补组A型。该2例患儿临床表现相似,最终诊断为两类疾病,提示血细胞减少伴畸形的患儿并非仅是血液病,需警惕免疫系统等其他疾病。
2024(4):414-419.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10142
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儿童期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之一,目前治疗尚无特效方法,主要干预措施以教育训练和行为矫正为主。虚拟现实作为新兴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环境模拟系统,通过融合多种来源信息实现交互式动态和沉浸式体验,近年逐渐被应用于ASD儿童干预训练。该文将综述虚拟现实在ASD儿童的情绪认知、社交能力、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特殊恐惧方面的干预研究进展,为ASD干预训练拓展新方向。
2024(4):420-424.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10037
摘要: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肌肉疾病。随着疾病修正治疗的出现,SMA的预后得以显著改善,也引起了人们对家庭康复与护理的重视,长程规范的家庭康复与护理可延缓SMA疾病进展,提升患儿及照顾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该文综述了SMA患者家庭康复的目标、基本的功能训练方法、呼吸管理、营养管理以及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强调在康复过程中获得适当家庭康复与护理支持的重要性。
2024(4):425-431.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10076
摘要: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是一种以肺血管异常重塑和右心室压力负荷增加为特征的严重疾病,对患者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尽管PAH的部分病理机制已被揭示,但更深入的致病机制尚待阐明。近年来,生物信息学通过多组学分析、人工智能和孟德尔随机化等技术的融合,为深入理解PAH的复杂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该综述着重探讨在PAH研究中所采用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技术,总结其在疾病机制研究、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现状。此外,该文深入分析了生物信息学面临的现有挑战,以及未来其在PAH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的潜在应用。
毛玮莹,蓝江儿,甘明宇,张迅捷,俞蕙,胡黎园,张蓉,曹云,肖蜜黎
2024(4):432-436.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12016
摘要:患儿男,生后2 h,因早产(胎龄27+5周)、生后气促2 h入院。患儿入院后出现发热,血C反应蛋白升高,生后第4天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示人型支原体阳性(序列数9 898);生后第8天复查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示人型支原体阳性(序列数56 806)阳性。患儿人型支原体化脓性脑膜炎诊断明确,抗生素调整为莫西沙星静脉滴注[5 mg/(kg·d)],总疗程4周。治疗后患儿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于生后第76天治愈出院。该文对新生儿人型支原体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进行重点描述,介绍超早产儿人型支原体化脓性脑膜炎的多学科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