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儿科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国立图书馆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等国际著名的检索系统收录。本刊从2009年起改为月刊,每月 15 日出版,每期 80 页,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连续出版物号为:CN 43-1301/R;ISSN 1008-8830。本刊内容以儿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重,报道当代儿科领域的前沿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发现、新进展与新动态。本刊宗旨是“反映当代,面向世界”。主要读者对象为广大儿科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3(9):889-900,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6016
    [摘要] (91) [HTML] (23) [PDF 723.25 K] (4121)
    摘要: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为规范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 ASM)不良反应的管理,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会联合中国抗癫痫协会精准医学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了“抗癫痫发作药物不良反应管理指南(2023)”,对于ASM在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胎儿方面的不良反应管理,解答了13个临床问题,以期指导我国各医疗机构的癫痫专科、儿童神经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实践。
    2023(9):901-908,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3074
    [摘要] (88) [HTML] (13) [PDF 650.74 K] (3871)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脂肪乳剂不同肠外营养时间对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中/长链脂肪乳(medium/long-chain triglyceride fat emulsion,简称MCT/LCT)组和多种油脂肪乳[含大豆油、中链甘油三酯、橄榄油、鱼油(soybean oil, 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 olive oil, and fish oil),简称SMOF]组。根据肠外营养持续时间(15~21 d、22~28 d、≥29 d)分层分析,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临床特征、营养状况、生化指标和临床结局。结果 与MCT/LCT组相比,SMOF组肠外营养持续时间分别为15~21 d、22~28 d、≥29 d的早产儿住院期间甘油三酯的峰值水平均较低(P<0.05)。logistic回归趋势性分析显示,随着肠外营养时间延长,MCT/LCT组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holestasis, PNAC)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的发生风险均明显增高(P<0.05),脑损伤的发生风险无明显变化(P>0.05);SMOF组早产儿随着肠外营养时间延长,PNAC及BPD的发生风险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脑损伤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P=0.006)。结论 与MCT/LCT相比,SMOF具有较好的脂质耐受性;随着肠外营养持续时间延长,SMOF不增加PNAC、BPD的发生风险,且对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表明在需要长期肠外营养的早产儿中使用SMOF优于MCT/LCT。
    2023(9):909-914,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6139
    [摘要] (76) [HTML] (16) [PDF 601.87 K] (3912)
    摘要:
    目的 探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 min低Apgar评分(≤7分)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江苏省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母乳喂养质量改进临床研究协作组多中心临床数据库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按生后1 min Apgar评分分为低Apgar评分组(Apgar评分≤7分)和正常Apgar评分组(Apgar评分>7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生后1 min低Apgar评分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分析评价相关指标对生后1 min低Apgar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 纳入1 809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1 min低Apgar评分发生率为52.90%(957/1 8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越大,患儿出现1 min低Apgar评分的风险越小(OR=0.853,P<0.05);出生体重越大,患儿出现1 min低Apgar评分的风险越小(OR=0.999,P<0.05);羊水异常的患儿出现1 min低Apgar评分的风险较高(OR=1.646,P<0.05);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儿出现1 min低Apgar评分的风险较低(OR=0.50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羊水异常和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4个指标联合预测出现1 min低Apgar评分的灵敏度为0.554,特异度为0.680。结论 低胎龄、低出生体重、羊水异常可增加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 min低Apgar评分的风险,产前积极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利于降低生后1 min低Apgar评分的风险。
    2023(9):915-922,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2002
    摘要:
    目的 探讨极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 EOS)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EOS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生并入住新生儿科的344例极早产儿,按7∶3的比率随机分为训练集(241例)和验证集(103例)。训练集根据是否发生EOS分为EOS组(n=64)和非EOS组(n=17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极早产儿EOS发生的危险因素,利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并由验证集进行验证。分别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净收益。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产房气管插管、羊水粪染、生后首日血清白蛋白水平和绒毛膜羊膜炎是极早产儿EO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训练集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25(95%CI:0.888~0.963),验证集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96(95%CI:0.694~0.898),表明模型的区分度良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表明模型拟合度良好(P=0.621)。校准曲线分析和决策曲线分析提示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 胎龄、产房气管插管、羊水粪染、生后首日血清白蛋白水平和绒毛膜羊膜炎与极早产儿EOS的发生独立相关;根据这些因素构建的极早产儿EOS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2023(9):923-928,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4049
    [摘要] (65) [HTML] (14) [PDF 1.10 M] (3893)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febrile infection-related epilepsy syndrome, FIRES)的脑电图特征及演变,有助于该病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21年12月收治的26例FIRE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100%)患儿病初均有发热,病程早期出现抽搐,很快演变为惊厥持续状态,22例(85%)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全部患儿急性期脑电图正常背景活动消失,发作间期为弥漫性慢波和多灶性棘慢波;发作期表现为游走性局灶性低波幅快节律起始的特征性发作模式。慢性期脑电图背景活动逐渐恢复,异常波相对局限;发作期表现为局灶性慢波节律起始的图形。4例(15%)患儿监测到极度δ刷。结论 FIRES患儿的急性期、慢性期脑电图存在特征性表现,对疾病诊断和分期有一定提示意义。极度δ刷可能是FIRES患儿特征性标志之一。
    2023(9):929-935,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3049
    摘要:
    目的 探讨交感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SSR)对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11月收治的25例GBS患儿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诊断为抽动障碍的3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间SSR的特点,并分析SSR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utonomic dysfunction, AD)、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GBS组患儿急性期SSR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01)。联合SSR和神经传导早期(发病2周内)诊断GBS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4%、100%和93%。SSR异常患儿AD比例及疾病高峰时Hughes评分与SSR正常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发病1个月)预后不良患儿SSR测定全部(7/7)异常。结论 SSR可以用于早期辅助诊断儿童GBS和监测疾病治疗情况。
    2023(9):936-940,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4019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肉毒中毒的临床特点和神经电生理结果,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2年10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8例肉毒中毒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儿均有对称性颅神经麻痹和四肢弛缓性麻痹,呈下行性;7例出现呼吸肌麻痹。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5例;高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增超过40.0% 6例;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呈短时程、低波幅及多位相4例。结论 儿童肉毒中毒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从颅神经开始的对称性、下行性弛缓性麻痹,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其电生理异常有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高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增,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呈短时程、低波幅、多位相。
    2023(9):941-946,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4041
    摘要:
    目的 分析补体C3在脓毒症患儿中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补体C3对脓毒症患儿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9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29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按诊断脓毒症后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471)和死亡组(n=58);按入院诊断脓毒症24 h内补体C3的中位数(0.77 g/L)分为C3正常组(n=273)和C3降低组(n=256)。比较各组间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差异,分析补体C3对脓毒症患儿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补体C3水平较存活组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ediatric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p-SOFA)得分高和补体C3低与脓毒症患儿死亡密切相关(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p-SOFA与补体C3的联合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52,高于p-SOFA、补体C3单项指标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 补体C3可作为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指标;p-SOFA联合补体C3对脓毒症患儿死亡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2023(9):947-952,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4020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P患儿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临床特征并归纳分析。结果 共纳入92例AP患儿,男女比例1∶1;平均发病年龄为(9±4)岁,青春期(34%,31/92)和学龄前期(33%,30/92)儿童多见,婴幼儿少见(7%,6/92)。病因从多至少依次是药物性(40%,37/92)、胆源性(18%,17/92)、饮食性(14%,13/92)、特发性(13%,12/92)、外伤(9%,8/92)和感染性(5%,5/92)。轻、中度重症和重度依次占68%(63/92)、21%(19/92)和11%(10/92)。62例(67%)完成腹部B超,阳性率为66%(41/62);67例(73%)完成腹部CT,阳性率为90%(60/67);20例(22%)完成磁共振胆胰管成像,阳性率为95%(19/20)。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的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淀粉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因患儿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尿素氮、白蛋白和血钙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9例(97%)患儿预后较好。结论 儿童AP首要病因是药物性,以轻度为主。腹部CT在儿童AP诊断中的检查率和阳性率均较高,磁共振胆胰管成像的特异性最强;实验室检查指标有助于AP严重程度和病因判断。儿童AP预后较好。
    2023(9):953-958,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4076
    摘要:
    目的 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患儿婴儿期内因下呼吸道感染再入院的临床特征及病原体特点。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BPD早产儿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择同期住院的同等例数的非BPD早产儿为对照,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肺功能指标及呼吸道病原学结果。结果 与非BPD组相比,BPD组患儿胎龄、体重小,更容易出现气促、喘息及发绀,喘息缓解时间长(P<0.05)。肺功能检查方面,与非BPD组相比,BPD组患儿每公斤体重潮气量、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25%潮气量呼气流量、50%潮气量呼气流量、75%潮气量呼气流量均降低,而呼吸频率增快(P<0.05)。BPD组患儿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检出率高于非BPD组(P<0.05)。结论 BPD患儿婴儿期下呼吸道感染后需更关注气促、喘息及发绀等临床特征,肺功能表现为阻塞性改变及小气道功能障碍,呼吸道病原更易检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
    2023(9):959-965,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3102
    摘要:
    目的 评估奥马珠单抗治疗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1 500 IU/mL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5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儿童9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总IgE水平及是否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分为对照组(总IgE>1 500 IU/mL,未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正常治疗组(总IgE水平在30~1 500 IU/mL之间,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及超高IgE治疗组(总IgE>1 500 IU/mL,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分析3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前后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 C-ACT)评分、急性发作患儿比例、IgE水平、肺功能指标、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 FeNO)浓度的差异。结果 治疗第8周时,正常治疗组、超高IgE治疗组C-ACT评分、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FEV1)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pre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FEV1/FVC)、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 PEF)占预测值百分比(PEF%pred)较对照组高,急性发作患儿比例、FeNO浓度较对照组低(P<0.05);超高IgE治疗组和正常治疗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6周时,正常治疗组、超高IgE治疗组C-ACT评分、FEV1%pred、FEV1/FVC、PEF%pred、用力呼出2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orced expiratory flow at 25% of forced vital capacity exhaled, FEF25)占预测值百分比(FEF25%pred)较对照组高,急性发作患儿比例、FeNO浓度较对照组低(P<0.05);超高IgE治疗组和正常治疗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马珠单抗治疗血清总IgE水平超过1 500 IU/mL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儿童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与治疗血清总IgE水平在30~1 500 IU/mL之间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儿童疗效无明显差异。
    2023(9):966-970,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2074
    [摘要] (72) [HTML] (13) [PDF 561.71 K] (3794)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苗接种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21年11月—2022年12月住院的3~17岁初诊ITP患儿COVID-19疫苗接种情况与临床资料。比较ITP患儿发病前12周内、12周前接种及未接种COVID-19疫苗3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ITP发病前<4周、4~<8周、8~<12周、≥12周接种疫苗及未接种疫苗5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的变化。采用病例对照设计进行疾病发生风险估计:选取同时期该院急诊科住院的387例3~17岁骨折儿童作为对照组,与ITP患儿发病前12周、8周、4周疫苗暴露情况比较以估计ITP发生风险。结果 129例ITP患儿中,发病前12周内、12周前接种及未接种COVID-19疫苗3组年龄、性别、前驱感染率、初诊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初诊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出血评分、抗核抗体阳性率、治疗4 d后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复发率及病程持续≥3个月患儿比例等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前<4周、4~<8周、8~<12周、≥12周接种及未接种疫苗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补体成分3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估计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前12周内、8周内及4周内COVID-19疫苗接种均不引起ITP发生风险增加(P>0.05)。结论 COVID-19疫苗接种不引起ITP发生风险增加。
    2023(9):971-975,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6030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 STSS)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2023年4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和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细菌培养证实为化脓性链球菌感染且符合STSS诊断标准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药物治疗疗效。根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4组:标准组(含青霉素的方案)、A组(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利奈唑胺)、B组(碳青霉烯类、广谱抗生素、糖肽类/利奈唑胺单用或联用,但除外A组的方案)、C组(大环内酯类/未使用抗菌药物)。结果 共纳入32例STSS患儿。药敏试验显示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敏感,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及四环素耐药。标准组、A组、B组、C组4组间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标准组有效率最高(100%),A组、B组、C组有效率分别为40%、40%、0%。结论 使用含青霉素的抗菌方案可提高儿童STSS治疗疗效。
    2023(9):976-981,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3114
    摘要:
    目的 研究儿童期创伤与青少年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以及青少年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开展横断面研究,对河南省一所高中2 664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人口学调查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及青少年游戏成瘾量表。以自我控制5个维度为中介变量,使用Bootstrap法检验并列中介效应。结果 2 664名青少年中,471名(17.68%)存在游戏成瘾行为。儿童期创伤得分与游戏成瘾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我控制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自我控制各维度得分与游戏成瘾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在儿童期创伤与游戏成瘾间起并列中介作用,其中节制娱乐(占总效应15.6%)与抵制诱惑(占总效应10.6%)的中介效应较强。结论 儿童期创伤可通过降低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来增加游戏成瘾的风险。减少儿童期创伤可以培养青少年自控能力和预防游戏成瘾的发生。
    2023(9):982-988,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3146
    摘要:
    一氧化氮作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的信使分子,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 iNO)能够扩张肺部血管,降低肺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肺动脉压力,而对体循环压力没有影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iNO用于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已证实对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和低氧性呼吸衰竭具有明显效果。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iNO用于胎龄<34周早产儿的超适应证治疗越来越多。该文就iNO治疗胎龄<34周早产儿的有效性、安全性、应用时机、剂量、撤离方式和与血管活性药物联合使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3(9):989-994,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7026
    [摘要] (39) [HTML] (10) [PDF 541.25 K] (3795)
    摘要:
    患儿,男,1个月14 d,因腹胀2周,加重3 d入院。患儿生后曾有脐炎病史,体格检查示腹胀明显、腹壁静脉显露、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肝脏超声及CT均提示门静脉肝内段及肝脏左中右静脉肝内段不显影、管腔闭塞、周边纤维增生,临床诊断为脐炎引发的肝窦阻塞综合征。入院后12 d患儿出现大量血性腹水,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呼吸衰竭,家属放弃治疗后临床死亡。该文对新生儿期起病的肝窦阻塞综合征的诊断思路及多学科诊疗进行重点描述,并总结肝大、腹水的鉴别思路。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1,13(2):81-100, DOI:
    [摘要] (15513) [HTML] (0) [PDF 1.54 K] (9557)
    摘要:
    新生儿会发生各种形式的发作性运动,其中有些是癫癎性的惊厥,有些则不是。如何去识别是件困难的事。目前尚缺乏新生儿惊厥诊断与处理的全球性指南。该讲座在全面复习新生儿惊厥的文献并结合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处理新生儿惊厥的方案。 新生儿惊厥病因很多,缺氧 缺血性脑病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新生儿中风、遗传代谢病也逐渐被认识。病因是新生儿惊厥结局好坏的主要决定因素。视频-EEG是鉴别癫癎性惊厥与非癫癎惊厥的金标准。苯巴比妥依然是新生儿惊厥的首选药。足量苯巴比妥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使用苯妥英、咪达唑仑或氯硝安定等。顽固性的惊厥,早期可试用吡哆醇、磷酸吡哆醛、叶酸和生物素治疗。对没有惊厥表现的脑电图发作的是否需要治疗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014,16(5):437-447,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014.05.001
    [摘要] (6850) [HTML] (0) [PDF 1.05 K] (4360)
    摘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is a heterogeneous syndrome that lacks definitive treatment. The cornerstone of management is sound intensive care treatment and early anticipatory ventilation support. A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trategy aiming at optimal alveolar recruitment, judicious use of positive end-respiratory pressure (PEEP) and low tidal volumes (VT) remains the mainstay for managing this lung disease. Several treatments have been proposed in rescue settings, but confirmation is needed from large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before they be recommended for routine care.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 is suggested with a cautious approach and a strict selection of candidates for treatment. Mild and moderate cases can be efficiently treated by NIV, but this is contra-indicated with severe ARDS. The extra-corporeal carbon dioxide removal (ECCO2R), used as an integrated tool with conventional ventilation, is playing a new role in adjusting respiratory acidosis and CO2. The proposed benefits of ECCO2R over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 consist in a reduction of artificial surface contact, avoidance of pump-related side effects and technical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lower cost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haled nitric oxide (iNO) are better recognized today and iNO is not recommended for ARDS and acute lung injury (ALI) in children and adults because iNO results in a transient improvement in oxygenation but does not reduce mortality, and may be harmful. Several trials have found no clinical benefit from various surfactant supplementation method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RDS. However, studies which are still controversial have shown that surfactant supplementation can improve oxygenation and decrease mortality in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patients in specific conditions and, when applied in different modes and doses, also in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 of preemies. Management of ARDS remains supportive, aimed at improving gas exchange and preventing complications.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ARDS must be addressed toward the new paradigm of the disease pathobiology to be applied to the disease definition and to predict the treatment outcome, also with the perspective to develop predictive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that highlights new and challenging opportunities in terms of benefit for patient's safety and doctor's responsibility, with further medico-legal implication.
    2020,22(7):679-683,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004021
    [摘要] (726) [HTML] (0) [PDF 1.03 K] (4332)
    摘要:

    百日咳(pertussis或whooping cough)这个疾病的中英文名称分别从病程和咳嗽性状两个不同侧面概括了疾病的重要临床特征。在典型百日咳临床描述方面,中英文用词意义不完全一致,如痉挛性咳嗽与paroxysmal cough、痉咳期与paroxysmal stage/phase、“回勾”与whoop等,有的英文描述在中文描述中还没有出现。该文拟通过比较中英文对典型百日咳临床表现的描述差异,为临床认识百日咳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并对建立在典型百日咳临床表现基础上的(类)百日咳综合征的诊断提出建议,以促进临床规范诊疗。

    2012,14(5):396-400, DOI:
    [摘要] (28834) [HTML] (0) [PDF 956.00 Byte] (4249)
    摘要:
    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蓝光被广泛使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中。新生儿光疗可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极大地降低了交换输血疗法的使用频率。普遍认为光疗副作用轻微并且容易控制。但是最近研究提供了光疗副作用的新证据。光疗近期副作用包括影响母婴互动、体温失衡和水分丢失、电解质紊乱、生理节律紊乱和青铜症等。此外,光疗可能与黑素痣和皮肤癌、动脉导管未闭、视网膜损伤及成年生殖能力受损等远期副作用相关。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循证指南,发展包括光导纤维光毯和发光二极管在内的新设备,以及光疗替代制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个体化治疗,以最大程度减少光疗副作用。
    2023(9):889-900,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6016
    [摘要] (91) [HTML] (23) [PDF 723.25 K] (4121)
    摘要: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为规范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 ASM)不良反应的管理,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会联合中国抗癫痫协会精准医学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了“抗癫痫发作药物不良反应管理指南(2023)”,对于ASM在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胎儿方面的不良反应管理,解答了13个临床问题,以期指导我国各医疗机构的癫痫专科、儿童神经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实践。
    2023(9):909-914,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6139
    [摘要] (76) [HTML] (16) [PDF 601.87 K] (3912)
    摘要:
    目的 探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 min低Apgar评分(≤7分)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江苏省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母乳喂养质量改进临床研究协作组多中心临床数据库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按生后1 min Apgar评分分为低Apgar评分组(Apgar评分≤7分)和正常Apgar评分组(Apgar评分>7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生后1 min低Apgar评分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分析评价相关指标对生后1 min低Apgar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 纳入1 809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1 min低Apgar评分发生率为52.90%(957/1 8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越大,患儿出现1 min低Apgar评分的风险越小(OR=0.853,P<0.05);出生体重越大,患儿出现1 min低Apgar评分的风险越小(OR=0.999,P<0.05);羊水异常的患儿出现1 min低Apgar评分的风险较高(OR=1.646,P<0.05);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儿出现1 min低Apgar评分的风险较低(OR=0.50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羊水异常和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4个指标联合预测出现1 min低Apgar评分的灵敏度为0.554,特异度为0.680。结论 低胎龄、低出生体重、羊水异常可增加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 min低Apgar评分的风险,产前积极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利于降低生后1 min低Apgar评分的风险。
    2023(9):915-922,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2002
    摘要:
    目的 探讨极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 EOS)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EOS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生并入住新生儿科的344例极早产儿,按7∶3的比率随机分为训练集(241例)和验证集(103例)。训练集根据是否发生EOS分为EOS组(n=64)和非EOS组(n=17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极早产儿EOS发生的危险因素,利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并由验证集进行验证。分别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净收益。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产房气管插管、羊水粪染、生后首日血清白蛋白水平和绒毛膜羊膜炎是极早产儿EO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训练集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25(95%CI:0.888~0.963),验证集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96(95%CI:0.694~0.898),表明模型的区分度良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表明模型拟合度良好(P=0.621)。校准曲线分析和决策曲线分析提示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 胎龄、产房气管插管、羊水粪染、生后首日血清白蛋白水平和绒毛膜羊膜炎与极早产儿EOS的发生独立相关;根据这些因素构建的极早产儿EOS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2023(9):923-928,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4049
    [摘要] (65) [HTML] (14) [PDF 1.10 M] (3893)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febrile infection-related epilepsy syndrome, FIRES)的脑电图特征及演变,有助于该病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21年12月收治的26例FIRE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100%)患儿病初均有发热,病程早期出现抽搐,很快演变为惊厥持续状态,22例(85%)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全部患儿急性期脑电图正常背景活动消失,发作间期为弥漫性慢波和多灶性棘慢波;发作期表现为游走性局灶性低波幅快节律起始的特征性发作模式。慢性期脑电图背景活动逐渐恢复,异常波相对局限;发作期表现为局灶性慢波节律起始的图形。4例(15%)患儿监测到极度δ刷。结论 FIRES患儿的急性期、慢性期脑电图存在特征性表现,对疾病诊断和分期有一定提示意义。极度δ刷可能是FIRES患儿特征性标志之一。
    2023(9):901-908,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3074
    [摘要] (88) [HTML] (13) [PDF 650.74 K] (3871)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脂肪乳剂不同肠外营养时间对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中/长链脂肪乳(medium/long-chain triglyceride fat emulsion,简称MCT/LCT)组和多种油脂肪乳[含大豆油、中链甘油三酯、橄榄油、鱼油(soybean oil, 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 olive oil, and fish oil),简称SMOF]组。根据肠外营养持续时间(15~21 d、22~28 d、≥29 d)分层分析,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临床特征、营养状况、生化指标和临床结局。结果 与MCT/LCT组相比,SMOF组肠外营养持续时间分别为15~21 d、22~28 d、≥29 d的早产儿住院期间甘油三酯的峰值水平均较低(P<0.05)。logistic回归趋势性分析显示,随着肠外营养时间延长,MCT/LCT组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holestasis, PNAC)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的发生风险均明显增高(P<0.05),脑损伤的发生风险无明显变化(P>0.05);SMOF组早产儿随着肠外营养时间延长,PNAC及BPD的发生风险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脑损伤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P=0.006)。结论 与MCT/LCT相比,SMOF具有较好的脂质耐受性;随着肠外营养持续时间延长,SMOF不增加PNAC、BPD的发生风险,且对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表明在需要长期肠外营养的早产儿中使用SMOF优于MCT/LCT。
    2023(9):982-988,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3146
    摘要:
    一氧化氮作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的信使分子,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 iNO)能够扩张肺部血管,降低肺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肺动脉压力,而对体循环压力没有影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iNO用于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已证实对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和低氧性呼吸衰竭具有明显效果。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iNO用于胎龄<34周早产儿的超适应证治疗越来越多。该文就iNO治疗胎龄<34周早产儿的有效性、安全性、应用时机、剂量、撤离方式和与血管活性药物联合使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3(9):976-981,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3114
    摘要:
    目的 研究儿童期创伤与青少年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以及青少年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开展横断面研究,对河南省一所高中2 664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人口学调查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及青少年游戏成瘾量表。以自我控制5个维度为中介变量,使用Bootstrap法检验并列中介效应。结果 2 664名青少年中,471名(17.68%)存在游戏成瘾行为。儿童期创伤得分与游戏成瘾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我控制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自我控制各维度得分与游戏成瘾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在儿童期创伤与游戏成瘾间起并列中介作用,其中节制娱乐(占总效应15.6%)与抵制诱惑(占总效应10.6%)的中介效应较强。结论 儿童期创伤可通过降低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来增加游戏成瘾的风险。减少儿童期创伤可以培养青少年自控能力和预防游戏成瘾的发生。
    2023(9):929-935,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3049
    摘要:
    目的 探讨交感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SSR)对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11月收治的25例GBS患儿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诊断为抽动障碍的3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间SSR的特点,并分析SSR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utonomic dysfunction, AD)、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GBS组患儿急性期SSR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01)。联合SSR和神经传导早期(发病2周内)诊断GBS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4%、100%和93%。SSR异常患儿AD比例及疾病高峰时Hughes评分与SSR正常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发病1个月)预后不良患儿SSR测定全部(7/7)异常。结论 SSR可以用于早期辅助诊断儿童GBS和监测疾病治疗情况。
    2023(9):971-975,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6030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 STSS)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2023年4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和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细菌培养证实为化脓性链球菌感染且符合STSS诊断标准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药物治疗疗效。根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4组:标准组(含青霉素的方案)、A组(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利奈唑胺)、B组(碳青霉烯类、广谱抗生素、糖肽类/利奈唑胺单用或联用,但除外A组的方案)、C组(大环内酯类/未使用抗菌药物)。结果 共纳入32例STSS患儿。药敏试验显示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敏感,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及四环素耐药。标准组、A组、B组、C组4组间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标准组有效率最高(100%),A组、B组、C组有效率分别为40%、40%、0%。结论 使用含青霉素的抗菌方案可提高儿童STSS治疗疗效。
    2023(9):941-946,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4041
    摘要:
    目的 分析补体C3在脓毒症患儿中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补体C3对脓毒症患儿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9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29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按诊断脓毒症后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471)和死亡组(n=58);按入院诊断脓毒症24 h内补体C3的中位数(0.77 g/L)分为C3正常组(n=273)和C3降低组(n=256)。比较各组间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差异,分析补体C3对脓毒症患儿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补体C3水平较存活组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ediatric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p-SOFA)得分高和补体C3低与脓毒症患儿死亡密切相关(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p-SOFA与补体C3的联合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52,高于p-SOFA、补体C3单项指标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 补体C3可作为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指标;p-SOFA联合补体C3对脓毒症患儿死亡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2023(9):959-965,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3102
    摘要:
    目的 评估奥马珠单抗治疗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1 500 IU/mL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5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儿童9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总IgE水平及是否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分为对照组(总IgE>1 500 IU/mL,未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正常治疗组(总IgE水平在30~1 500 IU/mL之间,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及超高IgE治疗组(总IgE>1 500 IU/mL,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分析3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前后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 C-ACT)评分、急性发作患儿比例、IgE水平、肺功能指标、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 FeNO)浓度的差异。结果 治疗第8周时,正常治疗组、超高IgE治疗组C-ACT评分、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FEV1)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pre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FEV1/FVC)、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 PEF)占预测值百分比(PEF%pred)较对照组高,急性发作患儿比例、FeNO浓度较对照组低(P<0.05);超高IgE治疗组和正常治疗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6周时,正常治疗组、超高IgE治疗组C-ACT评分、FEV1%pred、FEV1/FVC、PEF%pred、用力呼出2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orced expiratory flow at 25% of forced vital capacity exhaled, FEF25)占预测值百分比(FEF25%pred)较对照组高,急性发作患儿比例、FeNO浓度较对照组低(P<0.05);超高IgE治疗组和正常治疗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马珠单抗治疗血清总IgE水平超过1 500 IU/mL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儿童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与治疗血清总IgE水平在30~1 500 IU/mL之间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儿童疗效无明显差异。
    2023(9):953-958,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4076
    摘要:
    目的 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患儿婴儿期内因下呼吸道感染再入院的临床特征及病原体特点。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BPD早产儿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择同期住院的同等例数的非BPD早产儿为对照,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肺功能指标及呼吸道病原学结果。结果 与非BPD组相比,BPD组患儿胎龄、体重小,更容易出现气促、喘息及发绀,喘息缓解时间长(P<0.05)。肺功能检查方面,与非BPD组相比,BPD组患儿每公斤体重潮气量、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25%潮气量呼气流量、50%潮气量呼气流量、75%潮气量呼气流量均降低,而呼吸频率增快(P<0.05)。BPD组患儿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检出率高于非BPD组(P<0.05)。结论 BPD患儿婴儿期下呼吸道感染后需更关注气促、喘息及发绀等临床特征,肺功能表现为阻塞性改变及小气道功能障碍,呼吸道病原更易检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
    2023(9):936-940,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4019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肉毒中毒的临床特点和神经电生理结果,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2年10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8例肉毒中毒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儿均有对称性颅神经麻痹和四肢弛缓性麻痹,呈下行性;7例出现呼吸肌麻痹。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5例;高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增超过40.0% 6例;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呈短时程、低波幅及多位相4例。结论 儿童肉毒中毒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从颅神经开始的对称性、下行性弛缓性麻痹,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其电生理异常有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高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增,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呈短时程、低波幅、多位相。
    2023(9):947-952,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4020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P患儿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临床特征并归纳分析。结果 共纳入92例AP患儿,男女比例1∶1;平均发病年龄为(9±4)岁,青春期(34%,31/92)和学龄前期(33%,30/92)儿童多见,婴幼儿少见(7%,6/92)。病因从多至少依次是药物性(40%,37/92)、胆源性(18%,17/92)、饮食性(14%,13/92)、特发性(13%,12/92)、外伤(9%,8/92)和感染性(5%,5/92)。轻、中度重症和重度依次占68%(63/92)、21%(19/92)和11%(10/92)。62例(67%)完成腹部B超,阳性率为66%(41/62);67例(73%)完成腹部CT,阳性率为90%(60/67);20例(22%)完成磁共振胆胰管成像,阳性率为95%(19/20)。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的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淀粉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因患儿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尿素氮、白蛋白和血钙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9例(97%)患儿预后较好。结论 儿童AP首要病因是药物性,以轻度为主。腹部CT在儿童AP诊断中的检查率和阳性率均较高,磁共振胆胰管成像的特异性最强;实验室检查指标有助于AP严重程度和病因判断。儿童AP预后较好。
    2023(9):989-994,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7026
    [摘要] (39) [HTML] (10) [PDF 541.25 K] (3795)
    摘要:
    患儿,男,1个月14 d,因腹胀2周,加重3 d入院。患儿生后曾有脐炎病史,体格检查示腹胀明显、腹壁静脉显露、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肝脏超声及CT均提示门静脉肝内段及肝脏左中右静脉肝内段不显影、管腔闭塞、周边纤维增生,临床诊断为脐炎引发的肝窦阻塞综合征。入院后12 d患儿出现大量血性腹水,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呼吸衰竭,家属放弃治疗后临床死亡。该文对新生儿期起病的肝窦阻塞综合征的诊断思路及多学科诊疗进行重点描述,并总结肝大、腹水的鉴别思路。
    2023(9):966-970,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2074
    [摘要] (72) [HTML] (13) [PDF 561.71 K] (3794)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苗接种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21年11月—2022年12月住院的3~17岁初诊ITP患儿COVID-19疫苗接种情况与临床资料。比较ITP患儿发病前12周内、12周前接种及未接种COVID-19疫苗3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ITP发病前<4周、4~<8周、8~<12周、≥12周接种疫苗及未接种疫苗5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的变化。采用病例对照设计进行疾病发生风险估计:选取同时期该院急诊科住院的387例3~17岁骨折儿童作为对照组,与ITP患儿发病前12周、8周、4周疫苗暴露情况比较以估计ITP发生风险。结果 129例ITP患儿中,发病前12周内、12周前接种及未接种COVID-19疫苗3组年龄、性别、前驱感染率、初诊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初诊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出血评分、抗核抗体阳性率、治疗4 d后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复发率及病程持续≥3个月患儿比例等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前<4周、4~<8周、8~<12周、≥12周接种及未接种疫苗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补体成分3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估计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前12周内、8周内及4周内COVID-19疫苗接种均不引起ITP发生风险增加(P>0.05)。结论 COVID-19疫苗接种不引起ITP发生风险增加。
您是第位访问者
ICP:湘ICP备17021739号-4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管理员登录